
林紓是中國翻譯史上的開拓者,與嚴復齊名。錢鐘書先生曾評價說:“林紓的翻譯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經是文學史上公認的事實。……接觸了林譯,我才知道西洋小說會那么迷人。”許淵沖則認為:“我國第一個‘有創作精神’的文學翻譯家是林紓,他翻譯的狄更斯作品,有人認為超過原作。”
林紓生于1852年。林家世代務農,祖父輩始入城,父林國銓販鹽為生。林紓4歲時,父親的鹽船觸礁沉沒,致傾家蕩產,父親去了臺灣。林紓在祖母和母親拉扯下長大。5歲時,林紓嬸嬸去世,遺孤秉華交林母撫養,林母每餐必令秉華先吃,然后才輪到親生子女,林紓等“面有妒容”,林母說:如果我不幸先死,你嬸嬸也會這么待你們。
林紓9歲入私塾,曾在墻上畫一棺材,寫道:“讀書則生,不則入棺。”19歲那年,祖母及父親相繼病逝,他的生活就靠母親及姐姐干刺繡來養活他,他邊咯血邊苦讀,留下了擲地有聲的名言:“力學是苦事,然如四更起早,犯黑而前,漸漸向明;好游是好事,然如傍晚出戶,趁涼西行,漸漸向黑。”林紓22歲時學畫,雖患咳血癥,10年不愈,卻“一日未嘗去書,亦未嘗輟筆不畫”。

30歲時,林紓中舉,以后7次參加吏部考試,均未成功。一次偶然機會,林紓結識了正在船政學堂任法文教習的王壽昌。王壽昌小林紓12歲,曾留法6年,洗號文藝,枕邊常置《茶花女》,在酒席上,王壽昌聊起了書中內容。林紓被《茶花女》打動,王壽昌說,在法國,只有最優秀的文人才去寫小說,林紓決心將其譯成文言文。有人說,林紓成為中國第一個翻譯外國文學人,他翻譯的《茶花女》,是因為小說觸動了他對亡妻劉氏的思念,融入了對亡妻劉氏的真情。
林紓是個愛國者,1884年法軍入侵閩海時,福建水師敗于馬江,傷亡700余人。左宗棠奉命來到福建,林紓遮道上書,要求救國作戰?!恶R關條約》簽訂時,他強烈反對。
林紓在北京生活多年,并最終在北京去世,據肖復興先生考證,他在北京有兩處故居,一在永光寺街,一在芝麻街,兩處挨著不遠,隔著一條宣武門大街。肖復興先后去了這兩處,但都去晚了,“永光寺街已經拆光,正在蓋樓。芝麻街還在,從東到西的一條窄胡同,空蕩蕩一街無人,哪里去找‘地有花圃,閑曠特甚’的情景”。
林紓暮年因“文白之辯”,成為新文化運動對立面而陷內外交困,遭遇污名化,被稱為保守派代表,其實林紓思想并不保守,在晚清時他還屬于激進派。林紓一生共翻譯出版184種外國文學作品,1924年9月10日,林紓溘然而逝。他曾撰一聯,稱“遂心唯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過難”,似有悔意。
本文主要內容引自《北京地方志·文學創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