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縣漳河,九曲十八彎,奔騰湍急,從太行腹地的中河溝沖過一條狹窄的河道,奪路東下,遺下南岸一塊高地,幾千年來靜聽濤聲,睥睨古今。在漳河拐彎處,有個村莊名奧治,一曲《治水謠》在這個村落傳唱千年不衰,也留下一個個神話與傳奇。

村名來歷與大禹治水有關
記者在苔痕斑斑、狹窄幽深的青石巷道中,感受著奧治村的古往今來。村干部對記者介紹說,奧治村不僅有著美麗的傳說,更有燦爛的古建筑文明和醇厚的民風民俗。
奧治村名和大禹治水有關,村里最主要的寺廟是供奉大禹的禹王廟。奧治村西有一道溝,名為錯鏨溝,相傳是大禹治水的一處遺址。《平順縣志》記載:傳言伯鯀治水至此引漳南行功不成,禹因勢利導去其壅塞漳始東流,疏鑿之痕至今猶存。“奧治村最初叫善冶,大禹治水之后才改名為奧治。取奧治之名有兩個意思,一是治水有奧妙,要科學治水,按規律辦事;二是取意懊悔,為鯀蠻干而懊悔。所以在奧治村及其周邊有許多與大禹治水有關的遺存。”村干部介紹。
奧治村周邊最有名的就是“錯鏨溝”。據說漳河泛濫時期,堯帝派鯀來治理,當時的奧治村西南是一大水灣,鯀粗粗看了看,就向著西南挖山開溝,由于南山比北山高,又全是石山,挖了好多年都沒挖通,堯大怒,鯀殛。又派鯀的兒子禹來治理。禹仔細察看地形,因勢利導,向東引水,山勢低,且多為礫石,從而疏通了河道。

村內建筑精美無比
記者在村干部的指引下,邊走、邊拍、邊聽,不覺間走進一處保存完好的古院落。這是一個家族的四座院落,古色古香,有接待來客的正院,有書院,還有供女眷們居住的內院,看起來不像是同一個時期建起的。正院的匾額上留有當初主人的名字“劉峻德”。保存最好的是書院,窗欞都還沒有損壞。而整個院落的木雕、磚雕、石雕工藝也是讓人驚嘆。記者駐足劉家大院,感受到被倒轉的時空旋渦裹挾著滑落在逝去的煙雨中……
奧治村支部書記任建民介紹,當年靠做生意富起來的劉家算是善人義士。劉家建了書房院,請了先生,雖是私塾,也開門辦學,村里孩子都可就讀。在貧苦人被剝奪受教育權利的封建時代,這一舉動無異于冰窖透進一絲暖意,村民感激盡在心中。劉家還建藥房院開設藥房,請名醫坐診,“窮人看病吃藥免費”,教書育人、治病救人,祛除了多少疽瘡患者的疾苦。詩文翰墨,室雅書香,書房院早已超出“私塾”固有的涵義,成為一項慈善事業。讀書看病兩件事關鄉親村民切身利益的要事,劉家輕而易舉就解決了。
奧治村的建筑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筑以土木營造的基本元素,民宅依地勢錯落布局,是典型的山地村落,青山綠水,土墻灰瓦,流于自然,十分和諧?,F存建筑自明清至時下,流溢著歲月的刻痕,映襯出上黨地區民居的鮮明特點,延續了民居發展變遷的百年歷史,可使參觀游覽者賞析上黨地區近百年來構筑居室、生活習俗之風貌,成為奧治村保護與開發利用的主要載體。不過,讓記者遺憾的是拆舊建新的房子雜陳于古村之中,并不協調,破壞了古村的整體效果。

古村落選址設計規劃的活史料
進入奧治村就會發現,村落依坡勢而建,民居依地形排列,道路曲折彎轉,順勢穿插于其間,或石條筑階,或石板鋪坡,或石子墁,忽而高起,忽而低下,錯落無常,曲直無序,游走其間,大有曲徑通幽之美,百轉千回之趣,是平原村莊難得一見的。這座偏僻的小山村,仰望山峰綿延,俯視碧水蕩漾,沿續了歷史、留住了自然、保存了奧秘。奧治村應當是上黨古代山地村莊聚落文化的代表,能給詩人以沖動,給畫匠以欲望,也能給游客留下無盡的遐想和回味。
平順縣文物旅游局局長劉沁梅對記者說,奧治村的布局、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等是古代村落選址設計規劃的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也是文化以及歷史信息的載體。奧治村的廟宇建筑、古民居建筑的形制與結構、風格與手法,都是古代建筑的文化遺存,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奧治村各建筑保存的磚雕、木刻、題記墨書、門窗裝飾是建筑文化構成的重要元素,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平順縣奧治村支部書記任建民說,近幾年奧治村在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村里面多方籌集資金,還跑到外面,爭取“上面”的各種資金,把面臨消失的東西全部用自己的雙手恢復起來。目前大概投資了70余萬元。
按國家相關規定,村落保護,規劃先行,但規劃費動輒就要三五十萬,村里根本負擔不起,因此,能省則省成為奧治村保護古建筑的重要原則。
任建民說,按照國家標準和要求,村里自己做古建保護肯定是不合規的,有些東西必須按程序來,但一個項目從申請到通過,需要多長時間不好說,最擔心的是等到項目通過的時候,這里的一些古建已經成了廢墟。如今,“空心化”已成為奧治古村落保護的最大威脅,“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奧治古村落將會因為無人居住而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