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山地丘陵占國土面積95%的貴州省,“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其農業生產自然地理的真實寫照。耕地面積少、分散廣且質量不高的貴州省,要如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貴州省農委副主任楊興友表示,今后5年,貴州省將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生態牌”,為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尋找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道路。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業農村基礎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對“三農”工作做出的新的戰略部署、提出的新的要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內容,貴州省農委副主任楊興友說,這就是今后貴州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指引。
楊興友:堅持不懈地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說明我們黨根基、基礎在農村,依靠農民,重頭戲是農業。要把“三農”工作抓好,重點就是在鄉村。
鄉村振興戰略,要圍繞“土地”這個農民的命根子做文章,楊興友表示,貴州必須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做好山水文章,必須樹立“存得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思想,讓貴州的鄉村發展更長久。

楊興友:因為我們這個地方不是糧食主產區,也不是糧食功能區,主要是把山水文章做好,把山和水資源利用最大化。希望在山、致富在山、脫貧在山、奔小康在山,這個話沒有錯。但是我們要記住總書記給貴州提出的要守住兩條底線,在發展金山銀山同時要保住綠水青山,保住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大力發展高效山地特色農業,以此為基礎調整農業結構,尤其是農業的內部結構。
圍繞貴州農業發展的特點,貴州省將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結合鄉村整治,讓農業產業化成為貴州扶貧攻堅的大引擎和助推器。在發展特色的同時,面向大市場,上規模、增效益成為楊興友思考“三農”問題的焦點。
楊興友:結構上,以蔬菜、食用菌、茶葉、生態家禽為重點,再輔之“一縣一業”。比如從江的香豬、赫章的可樂豬、紫云的花豬、興仁的薏仁米,清水江、南北盤江沿江兩岸老百姓種火龍果。發展的優勢農產品比較多,現在主要是規模上沒有發展起來;有一定規模的,在標準和品牌創建上還有問題。面對著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在生產上向市場需求靠攏。
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生態牌”。貴州省未來五年將在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大力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努力保持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探索建立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資金支持等保障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圍繞蔬菜、茶葉、生態家禽、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強對合作社的指導服務,強化合作社生產服務能力、加工服務能力和銷售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合作社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
楊興友:2018年和2019年全省工商注冊的合作社將分別達57912家、61000家,帶動農戶1152萬人、1388萬人;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分別達到800家以上、1000家以上,帶動農戶504萬人、540萬人。但是專業合作社發揮的作用還沒有達到要求,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在農村改革方面,楊興友介紹,貴州省推廣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試驗,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

按照規劃,貴州省88個縣950個鄉鎮2523個村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將實現232.83萬農民變股東,其中貧困人口55.25萬人。楊興友舉了一個例子,安順的塘約村通過“三變”從“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小康村”:
楊興友:塘約村,最近幾年,加強黨的建設,尤其是基層組織建設,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得非常好。他們在資產核資的同時,實現了期權同確,所有的集體組織成員都有自己的股權,大力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實行了村社合一。短短的兩三年,塘約村就從一個非常貧困的村,變成了一個既脫貧又奔向小康的村,極大推動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貴州省深入推進農村土地確權,全省1357個鄉(鎮)全部開展了確權工作并完成了權屬調查,完成實測面積6495萬畝,是第二輪延包面積的210%,年底有望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三權分置”、農墾等改革工作穩步推進。
楊興友指出,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的是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所有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推進農村的土地制度改革,這也是未來五年貴州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任務。
楊興友:讓所有權是集體的這個原則長期穩定不變,中央要求第二輪承包期滿后,再延長30年,這讓農民在土地確權登記的基礎上,吃上了定心丸,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也是新的動力。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是加強金融對農業的貸款支持力度。如果普遍存在貸款難,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慢,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就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