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的稻谷熟了,稻田金黃,遍野飄香。在豐收的季節,原本應是抓緊收割、收糧歸倉之時,可青松鄉的村民卻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不愿輕易抹去這群山環抱中滿地金黃、優美如畫的景致,急切地要將大山深處豐收的喜悅與外來者共同分享。于是,別開生面的“啦奧門”慶豐收山蘭旅游文化節,在青松鄉拉開序幕。外來游客與當地村民共同參與到稻谷收割中,寂靜的山村一下子熱鬧起來。
提起鐮刀,背上竹簍,在體驗古法收割中,感受悠久的農耕傳統;緊圍長桌,共話桑麻,把酒言歡中體驗獨特的黎族風情……不曾想,一場本該是忙碌勞累的收獲場景,倒成了饒有趣味的旅游場景。外來游客體驗到了遙遠的農耕文化,本地村民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而青松鄉也在各方關注中名聲漸顯,更由于專業人士建言獻策,自身發展路徑更加明晰。“啦奧門”的傳統民俗煥發時代新意,值得點贊。

一個鄉村,見證一段歷史,承載一種文化。青松鄉稻谷豐收原本只是村民分內事,之所以吸引游人接踵而至,歸根結底,在于其背后蘊藏著傳承千年的農耕文化。無論是古法割稻,還是黎族歌舞,抑或長桌宴,都是當地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特有民俗文化。這一文化對當地而言,或許早已習以為常,可相對外地來說,則是難得的旅游資源。青松鄉農旅結合的做法,再次印證了旅游時代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
近代以來,自機械代替人力,農耕漸受冷落,提起農村,人們想到的也多是逃離。這種逃離不僅是身體上的離開,更有對傳統習俗、農耕方式的摒棄,于是一些珍貴的農耕技藝、獨特的鄉土民俗等,在時代大潮的蕩滌下漸漸作古。而今,旅游時代的興起,為漸趨衰落的農耕文化帶來了新的出路。村民致富不再局限于土地上的收獲,鄉村旅游的創收或許更為可觀,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內核,農耕文化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農耕文化也因其歷史久遠、留存稀少而廣受青睞。這就形成了彼此共贏的局面,一方面,借助旅游快車,農耕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鄉村發展、農民創收的重要依憑;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有新的時代價值,農耕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得到精心呵護與傳承。在此有利形勢下,鄉村的發展就要充分挖掘獨特的農耕文化,找準與鄉村旅游的契合點,講好自身獨具魅力的精彩故事。

海南身處祖國最南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歷經刀耕火種、鐵犁牛耕,形成了許多獨有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這是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可資利用的寶貴財富。比如,洋浦千年古鹽田的古法制鹽工藝激發著游客的好奇心;再如,潭門趕海節為游客帶來了獨特的漁耕文化……大眾旅游時代,文化即是賣點,鄉村旅游尤其如此,我們要善于挖掘、傳承農耕文化,借助農耕文化厚土培育出鄉村振興之花。
勢隨時移,時移則俗易。如今,鄉村發展已不再局限于農耕,但農耕文化卻是鄉村的根本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意味著長期被忽略的鄉村地區迎來了嶄露頭角的新機遇。鄉村的未來不是城市而是田園,面對新機遇,唯有尊重、善待農耕文化,用傳統農耕文化講好現代鄉村故事,才能充分激活農村資源,為鄉村發展創造條件,也才能守好鄉村文化底蘊,將其打造成我們的理想家園。(文/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