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麟州慈禪寺石窟造像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麟游縣縣城以東4公里處的漆水河北岸(距西安市160公里),與聞名遐邇的唐九成宮遺址淵源彌厚。與《九成宮醴泉銘碑》可視為雙子星座、其文化藝術價值極高的唐麟州慈禪寺石窟造像,人們卻知之甚少。明珠處暗,實為一樁憾事。
唐永徽年間(650-655年),為滿足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麟州萬年宮(永徽二年高宗李治更名九成宮為萬年宮)避暑幸游期間禮佛的需要,禁軍右領軍郎將薛仁貴奉旨在萬年宮,就近監修皇家佛寺。建成初,取“皈依我佛,惡心漸滅,濨生善念”之意,定名濨善寺。

唐代麟州慈禪寺石窟造像
濨善寺由富麗宏偉的樓閣廳堂和依山開鑿的石窟造像兩部分組成。據史載:該寺建成后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從永徽五年(654年)到儀鳳三年(676年)前后八次到此進香禮佛。由于皇家垂愛,濨善寺一時名聲遠播,高僧聚集、香火熾盛。此景象持續到180余年后的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發生了轉變。
是年,麟州遭遇歷史罕見之特大暴雨,山洪陡發,沖毀濨善寺樓閣廳堂及九成宮正殿。而濨善寺石窟因地勢較高,石窟及其中造像得以保全。時至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佛難之后,佛教衰落,但我國僧人所創禪宗,卻異軍凸起,于唐末弘揚光大,濨善寺遂易名慈禪寺,并于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佛誕之日,在石窟處舉行法會,此后遂演變為民間傳統,該法會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
慈禪寺雖歷經千余年風雨滄桑,大小17處石窟及其造像保存基本完好,清晰地向人們傳達著唐代造佛藝術,及其將神秘感法相莊嚴與人情味世俗化完美結合的鮮明審美風格和氣韻。
大窟第一窟窟高7.2米,寬深5.4米,內雕鑿坐佛三尊。中間一佛結跏趺坐于方形須彌座上,座高1.6米,座底承托成階梯型,束腰中開有壺門。佛像身高3.7米,頭飾螺髻,面部豐滿、額方平正、雙目啟睜、眼相分明、耳輪闊大、嘴角微微下撇,身披垂領袈裟,腰身挺直,坦左胸,左手撫膝,右手掌心向外上舉;右坐佛像通高5.5米,頭戴寶冠,面相酷肖女容,眉修長、眼角銳細、嘴唇鼻梁棱角分明,面頰豐腴飽滿,下頦微翹,著圓領袈裟,雙手交叉平置懷中;左坐佛像通高5.4米,面部表情恬靜安詳,雙目緊閉,手勢與右佛像相同。
此窟三尊坐佛造型高大,初望,令人陡生畏懼,但細觀之,豐潤的面目上卻流露著絲絲淺笑,寓莊嚴于慈祥,使人感到佛教嚴慈博愛之思想主張蘊于其中。而侍立于第二窟大佛兩側的二赤足菩薩則別俱情致,頗有現代感,似著半裸之輕紗,站姿富于動感,猶如宮娥彩女玉樹臨風。
17處石窟的石崖面之上及其夾縫溝渠之間草木葳蕤,有的佛窟甚至被樹木遮掩得嚴嚴實實,恰似濃綠的垂簾。此簾及窟型之影映于河水之中,藍天白云浮動之日,便會出現極具盛名的“漆流禪影”的美妙景象。
慈禪寺石窟造像上追敦煌,下攜洛陽龍門造像之神韻風范,其造型之準確,工藝之精湛,線條之流暢洗練,不僅是唐代雕刻藝術上的顛峰之作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石窟文化的瑰寶,而且,其神人結合的藝術構思,亦是研究佛教中國化的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