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家具收藏熱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古典家具的收藏中。在現今存世的古典家具中,明清家具可以說占了絕對主流,許多人為了擁有一件心儀的明清家具而一擲千金。曾有不少收藏界的朋友來信詢問筆者,他們很喜歡收購古舊家具,但對于家具的年代鑒定總是拿不準,不知道家具鑒定有什么竅門沒有?為此,筆者走訪了紅木家具的行家里手,行家建議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識別,比想像中或許更容易些。
行家表示首先看式樣,紅木不論是追摹紫檀還是黃花梨,都不可能與原形完全一樣。如果理解了紫檀、黃花梨家具的精髓,那么紅木家具就很難亂真。紅木不如紫檀、黃花梨木性穩定,抽漲厲害,氣候變化對其影響極大。比如幾乎沒有人用紅木來做圓形筆筒,原因是無論干燥與否,歷經一冬一夏,它準會開裂變形。所以,我們常見的木質筆筒不是黃花梨就是紫檀,絕不會是紅木。用紅木旋出一個圓形,無論外圓還是內圓,它馬上就會變形,成為橢圓,而紫檀、黃花梨則不會。留心一下各種圓形瓶托木座,就會明白這一點。

其次,紅木硬度比黃花梨高些,但韌性差,怕撞擊,故老紅木家具時有榫頭斷裂的。在雕刻時,粗獷圓潤尚可,過于精細就會發生崩茬斷裂。古代工匠深知紅木這一特征,故老紅木家具不做或少做精細雕工。凡雕工均以圓潤為主,揚長避短。
行家進一步分析,紅木分類比較復雜,它比紫檀的分類還要微妙,現代科技目前尚無法做出判斷,只是古家具行業內依據感覺進行分類,而且南北地域存在差異。另外,老紅木式樣古拙,色澤油紅,細紋清晰,硬度高而光澤好。包漿好的家具,有黃花梨的風采,尤其有些局部十分難分辨。觀察細部,常可看見類似刮凈魚鱗的魚身紋理,稱之魚皮紋,而黃花梨幾乎沒有魚皮紋。如果一件家具上有大面積的魚皮紋,定是紅木無疑。老紅木的紋理流暢,紋理間隙較大,棕眼細長。制作時如果打磨到家,年久使用得當,則光澤極好,用光可鑒人形容毫不過分。

最后行家談到新老紅木的關系,指出新紅木與老紅木相比,有紅木的基本外觀,只是肉眼觀之,表面略顯粗糙,有永遠打磨不細的感覺。再有,新紅木顏色較老紅木顏色淡些,這一點使得很多人常常將它與黃花梨混淆。新紅木的家具式樣往往都晚,晚清至民國最多。
明清紅木家具在中國家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清朝后期,幾乎霸占了名貴家具的市場,直至民國。現在,紅木家具仍是時尚潮流,人們把擁有紅木家具視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特別是在上海、深圳、北京,目前收藏清朝紅木家具者日益增多,在成都集藏紅木者也不少,在成都市送仙橋藝術城就有幾家專門經營紅木家具的商店。
明清家具鑒定并非無章可循,而是有其特有的規律性。不同時期的家具在造型風格、材質選擇、裝飾紋樣以至家具品種上都存在著差異,只要認真觀察,總能找到蛛絲馬跡。(文/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