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農村,很多的手藝都是很吃香的,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人干了。一些農村里的老藝人,年紀都很大了,即使想傳承自己的手藝,也完全派不上用場了,沒有人愿意學了。
一、木匠
農村里木匠手藝在以前真是吃香。那個時候農村人結婚,流行五斗櫥,大立柜,高低柜,床頭柜,床,碗柜,椅子,沙發(那幾年沙發也是木匠手工打制)。一般的木匠,手里都有干不完的活兒。若是木匠手藝好,那可是要提前預約的。最高級的木匠,還要會唱喜歌,做出的房梁嚴絲合縫,上大梁的那天,當著全村老少爺們的面,坐在房梁頂唱喜歌,安放主梁,簡直比唱大戲還熱鬧。
二、鐵匠
打鐵不只是打制農具和炊具等,早年間打制的紅纓槍頭可斷鑌鐵。村里打鐵爐紅紅火火,尤其是通紅的鐵器往冷水里一放,哧啦一聲,水滾燙出一溜白煙,很是驚險刺激感。
三、石匠
過去的石匠可不是現在,那都是手工。不論是磨盤、門枕石、石雕刻,還是其它,都要一鏨子一鏨子鑿成的。民間推金用金磨(也是石頭做的磨盤,要求特別精細),推粉用粉磨,因此曾出過非常多的優秀石匠。
四、瓦匠
一直覺得,過去蓋房子的瓦匠才稱得上是“匠”,是有工匠心的。現在哪里還有瓦匠大工小工之分,統統是建筑工人,打工者,農民工。鋼筋混凝土,什么都是機器。過去的瓦匠大工也是很吃香的,被人尊敬。當然,他們的建房手藝也是有目共睹。一般瓦匠也兼具石匠。
五、焗碗匠
這場景對于60、70年代的人應該很熟悉吧?
六、敲梆子賣東西
不同的梆子聲,就知道來賣不同的東西了,也許已經約定俗成。梆--梆--梆--,節奏有各種,都是不一樣的。現在根本沒有敲梆子或吆喝拉鄉的了,賣東西的每人一個高音喇叭,循環播放,嘈雜一片。
七、推粉匠
隨著新技術的日新月異,粉絲制作早就脫離了小作坊純手工制作方式,用上了機器。承載著古老傳承技藝的老粉匠們,也早已沒了用武之地。面臨著后繼無人,斷層的危險。
八、繡鞋墊
女紅可是過去農村姑娘的必備,定情物就是給男朋友做幾雙精美的鞋墊。現在年輕人很少花心思在這上面,都嫌老土。
九、編織手藝
家里的笊籬、條盤子、軟箅子、雞籠、筐、笤帚、炊帚、草編提籃……基本都是自己制作。根據用途不同,所用材質也不同,有用荊條的,用棉槐條的,還有用柳條的,蒲子、玉米皮、麥秸、高粱桿等等。
十、面塑手藝人
過年的圣蟲等面塑,都是自己做,自己蒸,自己畫。現在連農村人都懶得做了,都圖省事去超市里訂做。這應該是最能夠以民俗藝術形式傳承下去的技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