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第一批非遺特色小鎮正式公布。在參評的24個小鎮中,洛帶、新繁、黃龍溪、安德、柳街、桂花、平樂、道明、安仁、甘溪等10個古鎮入選。
世代居于古鎮上的勤勞人民,千百年來因地制宜,創造出了極富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時至今日,它們依然頑強生長,并開出璀璨之花。
三個硬指標小鎮因非遺而生動
黃龍溪的火龍、平樂古鎮的瓷胎竹編、安德的郫縣豆瓣制造……首次評出的十大非遺小鎮,每一鎮都擁有一個或多個歷史悠久的非遺項目。非遺讓這些小鎮有了與眾不同的生動氣韻。
成都市文廣新局非遺處處長張擎介紹,此次評選有三個硬指標:至少是某一項市級及以上非遺項目的主要傳承地、經常性開展非遺項目傳承傳播的活動、有非遺特色小鎮建設和培育計劃。在長達5個月的層層申報和專家打分評選后,十大小鎮新鮮出爐。
據此次負責評選的專家王力本介紹,以客家會館為特色的龍泉驛洛帶古鎮,客家龍舞和客家風俗,已經是省級非遺項目,客家水龍節、東山客家話以及客家祭祖儀式等,也分別是市區級非遺。每年清明節,洛帶五鳳樓前中心廣場,客家人千百年來傳承下來、曾經只能在古籍中感知的禮祭,完美“復活”;在安仁古鎮,春節等大假期間可以欣賞到川西民俗婚慶。妁合、訪人戶、發八字、迎新、拜堂等特有環節,以及場面宏大、程序考究的婚禮,現在已很難見到。當然,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郫縣豆瓣的所在地,安德有一整條的川菜匯美食體驗街,匯集了著名的川菜體驗館和很多美食商家,讓人能大快朵頤。
蒲江甘溪、彭州桂花兩個小鎮,是文藝青年們的最愛。創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甘溪明月窯,完整沿用唐代工藝使用至2008年,被稱為“活著的邛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蒲江及時對老窯進行保護性修復。而最近幾年,文藝青年們陸續入駐甘溪明月村,將這里打造成“國際陶藝村”。而作為西蜀著名陶藝之鄉的彭州桂花鎮,因其土質細膩的黃色粘土,在明代嘉靖年間,官府即在此建立官窯“嘉靖窯”。如今,桂花鎮的土陶傳統制作技藝已是省級非遺,超過7成的居民從事陶藝。他們在制陶之余,也相當樂意讓觀光客體驗一把手工制陶的樂趣。
王力本說,10個特色非遺小鎮中,新繁、平樂和道明三鎮,都以傳統手工藝著稱。建城歷史已有3000多年的新繁,國家級非遺項目新繁棕編和新繁的泡菜一樣有名。這種出現于清代嘉慶末年的棕編,堅實耐磨、造型優美,頗受百姓歡迎。如今,新繁已是全國惟一一處棕編基地。平樂古鎮,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瓷胎竹編;而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道明鎮早在1995年就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
保護傳承非遺茁壯生長
非遺,凝聚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近年來,在這些非遺特色小鎮上,一度失傳的非遺得以恢復,甚至發展、壯大。
6月18日,2017中國(都江堰)田園詩歌節在柳街拉開序幕。當四面八方的農人頭戴斗笠、從農田深處緩緩走來,最后在寬闊的秧田里一邊古法薅秧,一邊唱起樸實歡樂的薅秧歌,聞訊而來的四方鄉鄰看得笑逐眼開。這種詩情畫意的田園文化,也吸引了傅天琳、林雪和大解三位魯迅文學獎得主前往采風。然而在30多年前,柳街的薅秧歌聲曾瀕臨消失。
73歲的柳街薅秧歌傳承人康洪介紹,薅秧歌,是農民在薅秧時為緩解勞作時的苦累,即興現編現唱的一種原生態歌曲。這種源于生活的歌,見啥唱啥。每年六月的薅秧季節,川西平原綿延的農田里,人們扯開喉嚨放聲歌唱,此起彼伏、遙相呼應,場面極為壯觀。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科學種田,秧苗不用薅了,伴隨勞作而生的薅秧歌也在川西壩子瀕臨消失。
這讓熱愛民間文化的羅廷全老先生十分心痛。他用了20多年的時間,先后走訪100多位農人,在幾年前整理出《柳街薅秧歌300首》《柳街薅秧歌史話》。
如今,柳街薅秧歌已成為省級非遺,柳街能唱薅秧歌的已有幾十人。康洪說,隨著柳街打造“寄放鄉愁的中國田園詩歌之鄉”,柳街薅秧歌還專門成立實景及舞臺演出兩支隊伍。到了各種節慶,能有幾百人的陣容下到秧田幫腔。這種壯觀的場面,每次都能吸引上萬人前往觀看。
在首批非遺特色小鎮中,有不少這樣的民間工藝和藝術,因非遺保護而茁壯生長。
今年國慶、中秋大假,到黃龍溪古鎮的游客,欣賞到精彩的火龍表演。
黃龍溪火龍燈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96年,黃龍溪就已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然而以前的火龍表演者,還只是來自廣大鄉村和城鎮的愛好者。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務工,能耍火龍的民間愛好者越來越少。隨著火龍燈舞在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遺,這個古老的習俗得以更完善的保存與流傳。火龍燈舞的省級傳承人李恩東介紹,以前春節玩龍,只能到民間臨時找人組建隊伍,“現在,僅專業舞龍隊就有20人。”他們由當地政府統一發放工資,工作就是在春節、國慶等大假,以及雙休日進行表演。李恩東說,以前扎龍、舞龍這些手藝,隨著老手藝人的去世,也許民間就再無動力繼承,“現在好了,有了政府持續的資金投入,專業火龍隊的隊員會舞龍,同樣出身農民的教練們會扎龍,我還要到幼兒園教小朋友舞龍。黃龍溪的龍文化,再也不愁沒人學了。”
與當下生活接軌非遺漸成地方新名片
保護非遺,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根脈。這些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和審美的文化遺產,現已在生產性保護的探索和實踐中,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位于崇州西北的道明鎮,名字源于《周易》“天道下濟而光明”。千百年來,這里的人們依竹而居、以竹為器,處處是“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戶戶編花篼”的景象。
上世紀90年代,道明竹編是當地最主要的產業。到21世紀初,全鎮竹編產值達到4000多萬元。然而主要做包裝盒這種低附加值的道明竹編,在受到青神、江安等竹編沖擊后,陷入殺價的惡性循環。沒有利潤,農民們漸漸放棄這項傳統手藝,紛紛外出打工。
道明竹編非遺傳承人丁春梅說,道明竹編不缺手藝精湛的匠人,缺的是讓竹藝與當下生活接軌的創新理念。2013年,丁春梅與父親、同樣是道明竹編傳承人的丁志云一同創辦“丁知竹”竹藝館,開始與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的家居產品系合作,為學生提供竹編研究實習基地。師生們從藝術角度提出的思路,為“丁知竹”的產品提供了靈感來源和寬廣視野。“我們現在的產品從低附加值的量產變為融入創意設計的私人訂制。”現在,她設計的竹編產品已成為都江堰某六星級酒店的定制產品。
轉變的不只有“丁知竹”。崇州文化體育旅游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經歷了大約10年的低潮期,如今已是國家級非遺的道明竹編,已經有5個專業大戶、84個專業社和1個專業合作社,竹編產值在去年突破5000萬元,帶動竹編產業片區內6000多人就業。竹編,也成為道明鎮發展旅游經濟的新名片,慕名而去的游客越來越多。
在蒲江甘溪鎮的明月村,一座曾經貧窮的村落同樣因古窯而新生。
國慶大假,來自成都的戴瑩瑩專門自駕去了一趟蒲江甘溪明月村。這位85后坦言,她是被那句“明月村,文藝青年的圣地”吸引去的,“沒有失望。那種世外桃源的景致很獨特,我還淘到一套很古樸的茶具……”
位于318國道旁的明月村,階梯狀的龍窯因2008年的地震,熊熊爐火終于熄滅。震后,在恢復明月窯之際,如何彰顯其文化價值,成為當地人的思考點。2013年,明月國際陶藝村項目在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上正式簽約:以陶文化為主題,以明月國際陶藝手工藝文創園區為核心,打造集陶藝生產銷售、文創展示、創意體驗、休閑運動、田園度假等于一體的人文生態度假村落。
在這個發展目標中,成都市級非遺項目——明月窯制作技藝,是其核心與靈魂。蒲江非遺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明月村以閑置農家院為突破,重點引進陶藝相關的新村民。2015年,明月村與陶藝相關的項目就有8個,培育了一個超過百人的陶藝、手工藝等傳統文化的創客社區,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其間,主持人、服裝設計師寧遠帶著她的草木染工作室來了,蜀山窯的創始人李清的工坊來了,畫家工作室、藝術咖啡館、民宿,在山清水秀的明月村扎下了根。新村民與老村民互助融合,共創共享新農村村落。幾年來,新進駐的藝術家村民不僅讓老村民從出租老屋中獲益,還教他們做制陶設計、染布,延請村里的制陶藝人,用最古老的工藝燒造創新的產品。隨著明月國際陶藝村的整體打造,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客棧、餐飲等項目的經營。甘溪鎮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明月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314元,同比增加20%。僅今年國慶,接待的游客就多達1.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