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城鎮化水平極速提升,最新數據表明已經接近60%。改革的發展成就也證明,城鎮化是中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如果說過去的城鎮化是農民向城市流動,那么新型城鎮化,則必須立足于鄉村,并以此為觀照。
根據我們這么多年的所思所想所悟,我們深切地感到,作為公司、作為經營體,我們面臨的巨大機會就是:在中國城鄉當下存在的巨大差異中,以自身的專業能力,探索、實踐、豐富新型城鎮化建設,聚焦小鎮、認知小鎮、創新小鎮。
目前中國城市和鄉村在生活內容的豐富程度和生活水平的差異方面,高差可能在10倍以上。而且這種高差不是緩慢的流動,是急劇的變革。城市究竟有什么好?某種程度上來說,城市就像太陽一樣,代表著人類發展進步的光芒,承載著先進的文明科技以及豐富的生活內容。而農村呢,顯而易見在商業設施、醫療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等基礎配套設施方面存在著大量不足,所以我們說:農村是星星月亮,正期待著城市光芒的進一步照耀。

當然我們更要看到,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城市的變化和基礎設施的變化,已經使得改造農村所有的元素全部齊備,科技也有,人才也有,現在缺乏的只是一個有效的整合而已。美麗鄉村建設也做了很多事。但是,能不能再往前推動一步兩步,用政策的模型,用國家政策的扶持,加上商業模式,通過城鄉的互通互惠,把農村里邊有些東西巧妙地銷售給鄉村以外的人,獲得利潤,獲得投入來改善農村的基本條件。
當下中國人口三分,三分之一在城鎮,三分之一在農村,三分之一在游離。游離的這一部分主要看工作機會,城市有活干,他們就留在城市;工作機會少,他們就被迫回到農村。
2009年政府之所以采用4萬億的刺激,就因為當時有一個非常大的陰影——經濟危機所產生的失業者。因此你唯一的一個選擇,就是如何把鄉村進一步演化進文明的懷抱。“形”可能未必是城市的“形”,實質則是把城市的文明在鄉村做一個落地。
我們必須有相應的能力:復合小鎮,以生活為基礎
我們有著前二十幾年參加中國城市建設的經驗和積累,現在可以積極主動,有目標、有理想、有方法、有商業模式地參加中國這一輪的鄉村改造,而鄉村改造里面,除了小鎮沒有第二條出路。
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的嘗試,這些嘗試都介于房產和小鎮之間,而今后幾年出現的產品更多的將會是小鎮產品,而并非房產產品,兩者的內容不一樣。如果是房產產品,房子造完了,質量還不錯,然后加上力所能及的一般性的生活配套服務,更多是物業的信息。
但小鎮不一樣,小鎮是生活產品,是產業生產和生態產品,其內涵已經遠遠大于以前的產品。做過小鎮的人都知道,其難度是做房產品的5到10倍,這個難度倍數還是最起碼的。做小鎮的基本前提是政府主導制,政府是行政資源、社會資源的統籌者,小鎮要成功第一要素是政府,第二要素是政府,第三要素還是政府。
把科學生活、文化生活、藝術生活作為小鎮的內容和主體
什么是生活?生活是那么的具體,那么的豐富,那么的抽象。生活是一門學問,我們需要對生活做系統的研究,這肯定是一門很有意義也很有意思的學科。如果從生活的內容、結構方面作相應的研究,我認為構成生活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科技、文化和藝術。
有人說:生有生的信仰、活有活的樂趣。生活首先要有樂趣。什么才叫理想的生活、快樂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總是需要被描述的,要有數量,要有結構,更重要的要有內容,內容為王。
尤其是在小鎮這樣的形態里,有幾千人幾萬人,和產業、生態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人與人之間是什么關系,這些人的微生物系統和他的思維系統、文化系統、藝術系統是怎樣的,你只有去解讀它,你才有內容。沒有這個內容,你在小鎮的規劃運營中再用力,也是活不下去的情勢。

做小鎮就是做生活,小鎮是個殼子,它有很多空間和美麗,除了建筑、環境、配套和一般性的服務,我們還要把生活的內容加進去,即科學生活、文化生活、藝術生活,要從這三個角度對生活重新解構,把它們作為小鎮的內容和主體。而且它們肯定不是一個個選取的概念,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連接在一起。
小鎮生活如果沒有科學指導、沒有文化指導,沒有藝術指導,生活就沒有吸引力。比如我們做茶鎮時,就應該從世界茶、科學茶、文化茶、藝術茶的角度去研究,基礎當然是科學茶。一食一地一人一茶,科學飲食、健康生活。我們不僅是做生活服務的,我們更是做生活推動的,我們要做生活引領的方方面面。
農村只有導入城市里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文化流,才能有改變。小鎮一定是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唯一辦法,不可能有第二個選擇。如果做小鎮而對中國的農業不了解,你根本做不來。做小鎮必須把農業放在第一位,農業里邊第一位是原住民,農民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還有環境和生態的保護,不能占用太多的土地資源,以及農業生產的重新設定。
城市最原始的吸引力,一個是文化的吸引力,另一個是非常好的各種配套基礎。但是你待久了,可能也會看到很多不足的地方。城市一大,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它也會產生各種問題。小鎮應該就是這樣一種理想,它把人類文明的許多設施,和大自然的優雅、舒暢、空氣、青山綠水,以及農村的鄉土人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