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優秀的特色小鎮都有自己獨特的小鎮IP。專家指出,在特色小鎮的建設規劃中,必須要依托特色產業,要文化創意先行。
創意產業帶來旅游市場
參與了多地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業內專家、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公共藝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馮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公共藝術為代表的創意產業不僅是一種潛在的生活方式,還將是一種新的商機。在以特色小鎮為代表的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公共藝術創意產業將帶來極大的旅游市場。
有統計顯示,在美國平均每天有5500萬觀眾與公共藝術面對面。這一數字是畫廊、博物館、劇場的1000倍。
在墨西哥的墨西哥灣坎昆一個海島附近,2009年,為了保護珊瑚,將游客從礁石吸引到海床上,由藝術家利用混凝土在海底創作了400座雕塑作品,組成名為“無聲的進化”的雕塑群陳列在海底,游客只有潛水或者乘坐有玻璃底的游船才能參觀。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旅游項目,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前去觀賞。
公共藝術表現形式多樣,世界知名的“大黃鴨”和珠海市的城市象征——珠海漁女雕塑等都是公共藝術的呈現形式之一。
馮瑛介紹,在北京的798,著名的公共藝術家、建筑師王永剛在751工業遺址的改造中,將原來煤氣廠改造成了時尚廣場。原來盛煤氣的“罐子”保留了下來,不僅成為公共藝術場所,現在一天的租金就達20萬元,參觀還排不上隊。
馮瑛認為,無論是特色小鎮IP的打造,還是小鎮里的眾創空間、廣場等公共空間,都需要用公共藝術來引導特色小鎮的規劃。

旅游小鎮也必須有產業支撐
公共藝術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外已經有悠久歷史。近年來,中國國內的城市雕塑等公共藝術形式一直被鼓勵發展,但存在的問題是形式單一。
未來,隨著特色小鎮IP文化受到重視,公共藝術所代表的“場所精神”將會給國內一個個特色小鎮帶來更強的辨識度和生命力。
在延安市東北郊橋兒溝魯藝(魯迅藝術學院)舊址,當年的“魯藝”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神甫在延安橋兒溝修建的一座教堂和周圍的一些窯洞建成。今天,通過公共藝術的改造,這里已經形成窯洞博物館群、魯藝大秀場、大講堂,并利用南泥灣當年開荒創出的2000多畝稻田塑造出“人與麥田”行為藝術等,成為當地的城市文化新地標。
馮瑛認為,無論是旅游特色小鎮還是其他分門別類的特色小鎮,必須要有產業支撐。她打了個比方,即便是旅游特色小鎮,旅游也好比液體,必須要注入當地基礎產業之中。
馮瑛表示,英國的特色小鎮十分普遍和發達。經過考察,她發現每個小鎮都有一種支撐產業,一個運動休閑小鎮背后都是戶外產業做支撐。
在貴州黔西南州興義特色小鎮集群的打造中,馮瑛便建議,將當地的薏仁米等特色農業產品嫁接到養生、養老等文旅產業。當地規劃的多個火車小鎮里,都將填充“文化+”新興業態,真正以產業做支撐。(文/中國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