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祝小敏記錄:祝春蕾沈天法
江山市清湖鎮和睦村是一個有名的彩陶村,村中溪流緩緩流淌著古老的制陶記憶,溪流邊的“和睦大院”,在落日余暉下,顯得安靜溫和。
10年前,在江山市區從事餐飲業的祝小敏,為響應政府打造和睦彩陶村、發展休閑旅游業的號召,在和睦村辦起了農家樂——和睦大院。時光流淌,10年的沉淀讓和睦大院發生了蛻變。祝小敏和她的丈夫黃江榮收集的9間古民居,在和睦大院周圍的空地上錯落相連。
“我們終究離不開城市,但這里可以暫避紅塵。”這對江山夫妻,從商人變成古民居的迷戀者,并將原本面臨廢棄的古民居按原貌搬遷到和睦大院,打造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喝茶論道,執筆繪畫,他們在這古民居中分享道不盡的鄉愁與往事。

祝小敏和黃江榮。
時光流淌,曾經的老宅讓人念念不忘
落日余暉中,手捧茶盞,不爭朝夕,不談悲喜。在和睦大院的日子,原來可以這般的溫和而緩慢。在江山不少人認識我,之前,江山市區解放路上的江山賓館就是我經營的。今年年初,我轉讓了江山賓館,結束經營了十多年的餐飲業,全身心投入和睦大院的民宿。而這一切都源于對老宅的情懷。
江山市區有個名叫十八曲巷的地方,曾經遍地清末老宅,天井,青石板,白墻黛瓦,雕欄畫棟。我的祖父和父親都生活在那里,我也出生在那里。小時候,我就愛一堂一堂地走在這些老房子里,到現在還記得那敞亮的天井,悠長的小巷,和墻頭探出的花串兒。這些老宅現在已經沒有了,父親和祖父都對曾經的老宅念念不忘,我心里也始終割舍不下那份情懷。老房子的腔調,就在于它無法留住時光的針腳,卻可以刻下歲月的紋理。它能將一切繁華化于平淡,讓人踏入其中便有一種時光重疊的恍惚感。
我從事過很多工作。經營和睦大院,就是想要做與別人不一樣的農家樂。以前,每次遇到喜歡的老物件,我就愛收集回來,老式收音機、黑白電視……這些老物件,被我精心布置在農家樂當裝飾品。
一次巧合,我們從東陽的朋友處了解到,原來古民居也可以收集。于是,我決定將三代人的夢變成現實,讓時光慢流,讓美好的記憶長伴。

和煦的陽光下,老宅煥發出生機。
恩愛夫妻,丈夫為妻圓收集古民居之夢
我丈夫黃江榮原是學機械的,結婚24年來,對我疼愛有加。平時,他記不得給自己買衣服,但遇到了心儀的老物件,都會毫不猶豫地帶回來送給我。為了成全我的愛好,他奔走于各地尋找品相好的古民居。
我們收集的第一幢古宅,是江西婺源的“善慶堂”。“善慶堂”有著“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之意,古民居的品相又完整,廳堂的牌匾上刻有“善慶堂”三字外,還寫了“嘉慶八年”幾個字,我們推斷這幢房子大約也就是那個時期的。我們從東陽請來了專業技術人員,對古民居進行原貌拆建,房子的柱子、榫卯都做上標記,運到和睦大院后,又按記號重新組裝。經歷三年時間,這幢房子才在和睦大院旁重新組建起來,基本保留了房子的原貌。老房子比較暗,我們在有些地方進行了重新設計,比如加入了落地窗、玻璃房,讓房子更通透。
與“善慶堂”相連的,是一幢原址在江山三卿口的房子。傳說當時有位官員經過當地,寄存了18擔行李在農戶家中,后來官員和隨從都未回來取行李,農民發了橫財,建起了8幢房子。我們收集來的是8幢房子里現存的最后1幢。房子中間一間廳堂,連著一口天井,兩側兩間廂房。經過設計,拆了墻板,與前面的“善慶堂”相連構成了連廊。
再過去的一幢,收集自江山上余鎮翰堂自然村,主人曾是戴笠隨從。解放初,這幢房子成了當時的小皂鄉(也就是現在的翰堂自然村)鄉政府。我丈夫的外婆是這里的,小時候他就常在這房子玩,房梁上雕刻的“福祿壽”栩栩如生。屋內的地磚,是江山最早的火車站拆掉后,兩角錢一塊收來的,配上古宅,別有一番味道。
衢江區廿里的一戶秀才家,龍游一戶面臨無人堅守的古民居……到現在,我們收集到的古民居有9幢。這些年,丈夫奔走在尋找古民居、古物件的路上,已經比我更瘋狂地愛上了這些。
民宿的最佳狀態,是回歸人的本性
這些古民居都是百年以上的老宅,有的面臨無人傳承的局面,有的面臨拆除,而我們遇見了,只要品相好,都收集回來。丈夫成為我老宅夢的實踐者,而我,則以女人的情懷和眼光,將收集來的每幢古民居進行打磨,木結構的照相機、古家具,甚至古家具里的構建,比如抽屜,也被裝在墻上作為裝飾品。
在我眼里,這些殘缺的、不完整的舊東西都是美的,就像是小時候家里的壇壇罐罐,它們代表了生活的柴米油鹽,代表了成長的酸甜苦辣。搜羅回來的老物件,不單是追尋歷史與收藏價值,更是給人以家的溫暖,是生活的一種沉淀,是心底對于過往生活的一種回味。
經過重新裝扮,老宅也煥發出盎然生機。一幢連一幢的百年老宅,一重隔一重的院落,圍合過渡的,或是魚池或是連廊,充滿了趣味。幾重門欄,前院方正寬大的庭院,質樸而不失精致,晴雨賞景各有韻味。
收集古民居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對幸福童年的回憶。忘不了老物件帶給人的溫暖,每天都有一些人來這里參觀,在這里尋找失去的過往。而閑暇時光,我最喜歡在這老宅里泡茶、品茶、作畫、做手工。一天奔波在外,回到這里的家,摸著這些老木頭,心就安定下來了。丈夫則忙著和工人一起設計、組裝這些老宅,還養了兩只小狗,閑來便逗逗狗。在這里的生活,讓自己都覺得驚艷了時光。
十年沉淀,終于待到嶄露頭角的時刻。今年年初,我們轉讓了江山市區經營多年的江山賓館后,就開始一心一意在此地打造一個好的民宿。在我看來,民宿體現主人對生活的理解,展現主人的品位與視野。
我覺得,民宿的最佳狀態是回歸人的本性,讓浮塵萬物歸于心靈,某種程度上是一場生命的修行,靜謐安寧,虛空納萬物。因此,我們擇一處遠離城市的地方,與客人品茶、聊天,談人生故事,與寵物相處,與愛好相伴。我想,這里就是我們以后養老的地方!(文/衢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