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住建部公布第一批127個特色小鎮以來,特色小鎮的發展超岀想像,各地培育和建設速度很快,出現了浙江、貴州等一批示范小鎮。但在探索中,問題也不少,有些脫離實際,盲目建設;有些生搬硬套,規劃設計沒想明白就倉促上馬;有些以特色小鎮名義圈地開發。這些問題,主要是對特色小鎮的理解還不夠全面。為什么要全面發展、精準建設特色小鎮?
首先,特色小鎮能破解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對產業轉型升級、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鎮化質量都有好處。當前,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過度集中,產業、資金、技術、人才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影響了經濟均衡發展,而特色小鎮既能疏解大城市的部分功能,也能構成城市周邊的綜合承載力,加快資源要素的集聚,從而統籌城鄉,縮小城鄉差距,成為提高有效供給和擴大內需的新動力。現在經常提新舊動能轉換,我認為特色小鎮就是新舊動能比較好的轉換。

第二,特色小鎮能讓公共資源配置更合理。一方面,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造成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嚴重;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教育衛生醫療資源緊缺。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給小城市和新農村同樣提供良好的公共資源。但農村完全按城市標準配置公共資源不現實,怎么辦?特色小鎮作為城市與農村的連接,或者叫中間地帶,可就近解決租房、交通、就醫就學等問題,吸引年輕人、大學生回鄉創業,就地成就科技創新事業。現階段,農村人口不可能到城市做高科技,但在特色小鎮可以從事一些服務業,這樣,不僅大城市的功能得到了疏解,人口遷移的成本也能降下來,這是在為小城鎮“添色”,為大城市“減負”。
第三,特色小鎮能為逆城市化做準備。從美國、日本等國的發展看,城市化率超過70%,就會出現逆城市化趨勢,而承接大城市的人口轉移,主要是衛星城和小城鎮。現在我們的生活節奏變了,強調慢生活,退休的老年人需要健康宜居,小鎮生活恰好為他們所歡迎;年輕人在忙碌了一周或者在假期,需要放松,這兩方面的需求,特色小鎮都能滿足。如嘉善大云鎮地處上海周邊,按照上海“缺什么、什么”的思路,發展旅游休閑小鎮,承接上海周末的休閑人口;嘉善楊廟鎮建設倉儲物流小鎮,90%的倉儲物流與上海對接,再輻射到浙江、江蘇、安徽,現在嘉善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特色小鎮,已吸引上海的中學到本地開分校,社保兩地都可通用。
但光搞清楚為什么要建特色小鎮還不夠,還要堅持幾條原則:
一是要按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內涵建設。本色之美,在于自然,特色小鎮只有植根自然才有生命力。如華僑城規劃在云南大理、麗江、騰沖、普洱等地,借助古鎮古村等自然風光,構建特色小鎮;在京杭大運河沿岸,挖掘自然遺產,按歷史文脈建設特色小鎮。現在,全球知名的小鎮,絕大多數是依托自然、歷史、人文、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成的。

二是要抓住特色產業精準建設發展。特色小鎮的建設,一定要區別于普通小鎮的建設,它應該相對獨立于市區,區別于行政區劃和產業園區的概念。除了歷史文化悠久之外,特色小鎮一般都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的社區功能。因此,建設特色小鎮不在于規模多大,而在于有沒有特色。我去過一些旅游景區和小鎮,旅游紀念品千篇一律,不轉變這種模仿的開發模式,有何特色可言?沒有特色的小鎮是很難吸引人的。也有一些企業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如華夏幸福基業在河北規劃建設足球小鎮,它本身就有足球俱樂部,還有一些地方建設通用航空小鎮、葡萄酒小鎮等等,都以其特色而很難讓對手模仿;浙江藍城在規劃設計小鎮之初,就確立了現代農業、養老、健康等特色產業,并把他們的學科帶頭人也引到鎮內,讓特色產業跑不了、搬不走,無法復制。
三是要留得住人。留得住人的小鎮起碼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有工打,有房住;第二,子女能有一個好的教育,老人有一個醫療、養老的保證;第三,游客能享受便利的交通和其他服務。除此之外,小鎮要縮小貧富差距,讓各階層和收入不同的家庭,都能享受到良好和平等的生活服務,讓城市目前還實現不了的人與人的包容關系,貼得更緊、更能融合共享發展。現在,一些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中,就強調為特色產業提供產業工人,如浙江藍城的農業小鎮、華僑城的旅游小鎮,都能吸引新的產業工人,提高農村人口素質,這是小鎮能長久發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