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鎮、科技小鎮、紅木小鎮、金融小鎮、文化小鎮……近年來,隨著中央一系列小城鎮發展政策的出臺,一大批功能各異的特色小鎮紛紛涌現,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是,如何避免污染和高耗能問題又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鎮正在成為地方政府經濟轉型的新方向,發展特色小鎮是促進大中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凝聚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治理“城市病”、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特色小鎮依托優美自然環境,挖掘地域傳統文化,通過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要素集聚,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為城鎮建設和發展注入了創新動力。

發展特色小鎮還是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三農”問題、建設美麗鄉村的助推器。我國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存在著“城富鄉貧,城新村舊”的現象。小鎮是連接城市和農村的橋梁、發展現代農業的載體,也是要素流動的渠道。
首先,小城鎮大部分是由鄉轉變而來,普遍依托村莊建立,具有天然的溝通優勢,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有力抓手;其次,特色小鎮具有自身比較優勢,在城鎮建設和發展的某些領域,能夠體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強,既能與都市經濟融為一體,又能帶動農業農村的發展;再次,小城鎮的發展可以有效緩解農民就近就業問題,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村鎮居民可以更快地分享城鎮建設、產業成長、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在貧困地區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更有利于搭建脫貧平臺,為精準扶貧提供載體。

打造“特色小鎮”首先應該是低碳小鎮,低碳小鎮的開發應當實施低沖擊式的開發建設模式,在建設標準和功能定位上,著重突出生態、綠色、節能主題,用新材料、新技術打造低碳、舒適、宜居的環境;集約節約使用建設用地,推動規劃區范圍內的建設土地混合功能利用;倡導綠色交通模式,提高綠色出行比例;更加有效地節約使用水資源,倡導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與水生態修復技術,以非工程措施應對雨洪威脅,保證小鎮發展建設安全;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資源化利用技術,減少噪音、污水、空氣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