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當地政府財政資金緊張等原因,古村落的農村電網改造工作都比較滯后,供電線路的載荷能力較低,用電高峰期存在頻繁跳閘的現象,導致部分村民私自更改線路、亂拉線路、替換大功率保險絲,違規用電現象嚴重。
有些古村落的文物保護建筑內部進行了電氣線路的改造,對戶內的供電線路重新進行敷設,并采取穿管保護的方式對線路進行必要的防護,但于種種原因大多線路的防護并不徹底,在接頭及用電設備連接環節存在保護不到位的情況,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大多民居建筑,由于無資金補助,村民“等靠要”、維持現狀等固有思想嚴重,戶內線路多年未進行更換,很多供電線路仍采用鋁線,線路老化嚴重,而且供電線路均為裸線,未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村民缺乏基本的用電常識,開關、插座等電氣設備多年未更換,有的插座已有過熱碳化痕跡;部分開關采用老式刀閘開關,有的開關外殼已損壞,而且安裝得極不規范,直接安裝在木質結構上,并和對聯、膠帶等可燃物直接接觸,一旦刀閘觸點接觸不良,所產生的高溫極易引燃周圍的可燃物而引發火災。在調研中還發現個別村民家中的電褥子處于長期通電狀態,極易由于內部加熱絲過熱而引發火災,如圖4所示。
盡管存在上述大量的電氣火災隱患,受投入資金短缺等因素的影響,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包括被列為文物保護的建筑中無任何的電氣火災預警及火災探測報警等技術防范設施。目前,主要依靠人防和簡單的物防,缺乏先進、科學的物防和技防措施,發生火災事故,容易造成預警、處警失誤,導致火災得不到及時有效控制。
古村落電氣火災防范對策
應結合文物保護建筑在古村落的分布情況、古村落的整體建筑布局情況、旅游開發需求及日常管理模式情況等因素,科學、合理地進行古村落的整體消防規劃,以文物保護建筑為核心,將與文物保護單位毗鄰建造的民居共同劃為核心保護區。核心保護區與其他建筑應有一定的防火分隔,或采取必要的阻火措施。核心保護區域內建筑的使用性質應予以限制,核心保護區域內的建筑不宜用作歌舞娛樂、放映、游戲場所。
對于列為文物保護的民居建筑,宜由政府出資將建筑內的原住民遷出,異地安置,文物核心保護區由文物管理部門、管理公司或當地政府等采取統一方式管理。古村落的其余民居建筑可由社區、鄉鎮等各級政府統一管理,并可以采用網格化管理模式進行細化管理,即以10戶為一個管理單元,確定安全管理組長戶,由組長戶協助政府部門進行該片區的安全管理。

完善核心保護區建筑的戶內電氣改造,對已完成電氣改造的文物保護建筑,對戶內的電氣線路、用電設備進行安裝質量檢查,從入戶配電箱到用電設備的線路均應采用阻燃材料防護,并應按電氣規程敷設,對于沒有防護到位的部位應進行整改;用電設備的安裝及使用應符合電氣規程的要求。核心保護區內應盡量減少用電設備的使用量,嚴禁使用大功率電氣設備。
古村落文物保護建筑的電氣火災防控是一個基本建設工程,古村落民居電氣改造的完善程度決定了電氣火災隱患的大小,古村落的整體消防規劃及基礎消防設施的設置有助于古村落民居火災的有效控制及快速撲救,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快古村落民居電氣改造,科學合理地進行古村落的整體消防規劃及基礎消防設施的建設進程。
同時古村落文物保護建筑的電氣火災防控又是一個系統工程,歷史原因導致的古村落現有建筑布局風格,文物保護建筑處于其他民居建筑的層層包圍之中,毗鄰的其他建筑的火災隱患勢必對文物建筑造成潛在的威脅,因此文物保護建筑的電氣火災預防,應將文物保護建筑及其周邊建筑作為一體統籌考慮;同時應根據每個古村落的具體情況,將古村落火災防范的人防、物防及技防措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地保護古村落文物保護建筑的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