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安大山里的村莊,因為“百源經濟”工程,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洞溪源,本是淳安西南山區,一條平凡不過的溪流。
但今年以來,從源頭的西園村,到匯入千島湖的桃源凌家村,這條總長13公里、蜿蜒曲折的溪流兩側,至今已吸引3億元的社會投資。生態農業、精品民宿、休閑農業……一溪串起的12個村莊因此崛起,走上互補式、差異化的發展之路。“我們用800萬元的政府投資,撬動了幾億元的社會投資!”大墅鎮干部興奮地對記者說。
“百源經濟”,當地人如此歸納洞溪源現象。按照計劃,今明兩年,將有10條“洞源溪”們,向平凡的過去告別,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真切落地。“這是淳安結合自身實際,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淳安縣委書記黃海峰說。
一條溪的啟示:“首先要做好環境”
時值小雪,碧水藍天,層林盡染,千島湖美不勝收。150公里的環湖綠道上,自駕游人絡繹不絕。
淳楊綠道之畔,大墅鎮結合小城鎮綜合整治,建起東、西兩個入鎮口,以吸引游人的目光。自2014年底環湖綠道建好后,沿途鄉鎮就想盡辦法,讓遠道而來的游客,沿著綠道旁的支路,從湖區邁向大山深處。
依托美麗的千島湖和環湖綠道,發展全域旅游,帶動百姓致富,這是淳安人的共識。不過,這樣的守候,需要時光的沉淀,更要靠不懈的努力。
鎮域面積163平方公里的大墅,境內有4條源頭溪流,分別為洞溪、桃林、長命、花石,其中洞溪、花石兩源,匯聚于楓林港,由南向北注入千島湖;桃林、長命兩源,則匯入儒洪溪,自南往北流入千島湖。日漸紅火的千島湖大峽谷,就位于楓林港至洞溪源的山谷之間。
如何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如何讓鄉鎮分享綠道經濟、讓鄉村振興起來?
今年初,經縣里批復同意,大墅鎮以產業規劃為引領,開始實施洞溪源“百源經濟”兩年行動計劃。“13公里的洞溪源,沿途牽起12個村莊,我們根據不同溪段、不同村莊的特色,規劃了‘一源三片’的產業方向。”副鎮長錢小娟介紹說,源頭處,設計為生態農產品種植區;溪流中段,依托大峽谷和古村落,發展高端民宿和文創產業;溪流末端,與淳楊綠道銜接處,則重在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區。
行動落地的第一步,就是整治提升環境。

淳楊公路旁,大墅鎮孫家畈自然村的彩色農業。
沿著13公里的洞溪源和通村公路,他們整體梳理沿線景觀,建起8處停車場、12個親水平臺、兩個觀景平臺、兩個配電房,并在節點處打造標志性景觀。“沒想到,看了無數遍的洞溪源,只是略施粉黛,就有了不同韻味。”錢小娟說。
在做好環境的同時,大墅鎮曬出沿溪資源,積極引進投資。“山谷幽深偏僻,投資商最擔心的,就是基礎設施。我們對投資商承諾,項目進駐到哪里,我們就把道路修到哪里,把電力供應到哪里。”錢小娟說,為提升沿岸環境,做好基礎設施,今年以來,他們總共投入了約800萬元資金。
“洞溪源實驗”的結果,令大墅人驚喜不已。
按照“一源三片”的規劃,他們流轉土地5995畝,先后引進3個大型生態農業項目、1處精品民宿項目、兩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還有若干彩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目前協議資金已達3億元,11個項目已落地,完成投資6379萬元。另外,還有3個項目在談,意向資金7000萬元。
車來人往中,幽深的洞溪源山谷,從此不再寂靜無聲。
全域化的破局:“從湖區邁向山區”

“洞溪源實驗”的成敗,不僅關聯著淳安正在實施的“百源經濟”工程,亦在回答一個事關中國農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命題。
在黃海峰看來,無論是十九大首次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是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推進萬村景區化建設”,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均衡協調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域鄉村振興,也是淳安必須破解的難題。”他說。
淳安,全域4427平方公里,是浙江地域面積最大的一個縣,其中水域面積573平方公里,勾連了23個鄉鎮中的18個鄉鎮。這些年,淳安不斷補齊交通短板,建起環湖綠道,為的就是把千島湖湖區的生態效應,輻射到沿線鄉鎮。然而,多年來,也少數臨湖村莊,能享受到這種紅利。
堅定秀水富民路,建設康美千島湖,這是淳安謀定的發展路徑和目標。“秀水,不應只局限于573平方公里的千島湖。”黃海峰說。
山多域廣、水系豐富的淳安縣,由遂安、淳安兩縣合并而來。古時的遂安、淳安,分別有“36都”、“18都”之說。“通常,一條‘都’,就是指‘兩山夾一水’的一方地域。”淳安縣委宣傳部一工作人員說,如今,淳安山區仍保留著這種地理和生活形態,大小源頭溪流100余條,全縣絕大部分人口沿源居住。
“淳安是農業大縣,要想全縣富,關鍵在農村,這百條源內的經濟發展狀況,便是淳安農村的發展狀況。”黃海峰說,基于這種判斷和思考,2016年,淳安縣創造性地提出發展“百源經濟”,“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十九大報告中說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大墅鎮的“洞溪源實驗”,由此開啟。“大墅鎮的17個村莊,分布于洞溪源、儒洪溪的沿岸。抓好洞溪源經濟,就等于推動了其中12個村莊的發展。”朱杭州說。
同時開啟這項實驗的,還有千島湖鎮汪家源、石林鎮賦溪源等10條縣級示范源。淳安縣為此專門撥付8000萬元資金,分兩年實施,用于示范源的環境整治、公共服務、產業配套,沿線村莊環境煥然一新。
截至目前,10條縣級示范源已吸引社會投資項目109個,計劃投資超過10億元,已完成投資4.2億元,而示范源所在的鄉鎮,鄉村休閑旅游呈現爆發式增長,如楓樹嶺鎮的下姜汪村源,今年接待游客9.6萬人次,其中2.3萬為住宿游客。
當游客的腳步,從湖區邁向山區,淳安的全域旅游,亦迎來了加速期。
自信心的歸來:“這才是靠水吃水”

“兩山夾一水”,一直以來,淳安人總愛這樣形容家鄉的山水。
這般描述,略顯直白,又缺乏美感。字里行間,是受困于窮山惡水的無奈與辛酸。但在今天,從千島湖畔出發,溯著各條溪流而上,是活力迸發的山谷,重現生機的山村,滿是自信的山民。
蕭山人馮波或許不曾想到,今天的洞溪源,會有這番熱鬧景象。
多年前,被千島湖的秀美風光所吸引,他沿著環湖綠道來到大墅鎮,并在湖畔的桃源凌家村,投資3000萬元,建起315畝的蘭納現代農業示范園。春賞桃花夏摘果,秋冬還有火龍果,這時的大墅,終于進入游人的視野。但大多腳步,就在這里駐留、不再前行。
“桃源凌家村,處在洞溪源的盡頭,被規劃為休閑農事體驗區。在蘭納基礎上,我們引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彩色農業,進一步吸引游客的目光。”錢小娟手機里存著的圖片,展示了今春大墅的田野風情,“休閑創意農業引來游客,桃源凌家村的村民看到商機,開始辦起了農家樂。”
走入蜿蜒山谷,在洞溪源中段,我們遇到了身有殘疾的村民余金華。1968年生的他,流轉百余畝墾造地,種下40多畝烏牛早和白茶,還套種了10多畝菊花。看到來洞溪源的游客越來越多,他還種下枇杷、桃子等果樹,“我的基地前,就是停車場、親水平臺,以后游客在此歇息時,肯定會來我的基地逛逛。這是我的商機!”
在洞溪源中段,山腰上的洞塢村破柴塢自然村,村民下山移民后,留下10余棟老宅。而今,淳安人余衛星帶著畢生收藏,來此打造新安文化交流基地,至今已投資1000萬元。再往里的岙頭自然村,上海投資客正依托廢棄老宅,建造精品度假民宿……“只要有人來,村莊發展、農民致富就有希望。”朱杭州說。

淳安高山上,曬秋。
西園、下坑等位于源頭的村莊,已找準自己的發展定位。作為生態農產品種植區,依托純凈的土壤環境,這里已吸引聚升農業等3個生態農業項目。“雖然各有差異,但都以種植中藥材為主,更重要的是,能帶動村民一起種植。”錢小娟說。
采訪中,我們還遇到了“謙牧山泉”的創始人、洞塢村村民陳美清。當過兩屆村主任的他,是公認的鄉村能人。為致富發家,他曾在外楓林港采砂多年,后因破壞環境而退出。“看到高端飲用水的前景,整整4年,我都在全國各地尋找好的水源,沒想到,最后在自家屋后找到了小分子水。”陳美清說,去年,他盤下村里閑置廠房,開始生產高端飲用水,“今年剛上市就供不應求,主要銷往京滬兩地。這才是靠水吃水啊!”
從因水而困到依水而興,“百源經濟”的創舉和探索,把滿滿的生態自信,印刻在了淳安山民的心中。(文/浙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