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北岸的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總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享有“西藏寺院鼻祖”的美譽。由藏王赤松德贊迎請蓮花生大師、寂護大師,于公元8世紀興建。相傳,蓮花生大師在手心變化出寺廟的幻影,藏王驚呼“桑耶(出乎意料的驚叫聲)”,寺廟因此得名。

1996年,桑耶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于2010年9月的此次修繕工程,總投資數千萬元。“十三五”期間,國家支持西藏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總數將不低于20億元,并將對77處重要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
桑耶寺建筑符合佛教對宇宙的認知。主殿烏孜大殿為“須彌山”,圍繞主殿的有代表“文殊”“彌勒”“菩提心”“馬頭明王”四大洲的佛殿,還有代表八小洲、太陽、月亮的建筑。

在這座千年古寺內,一場規模浩大的修繕工程已歷經數年。桑耶寺正在能工巧匠們的手下,重現昔日風采。從東大門進寺,沿著寺內臺階順時針穿行。十四座佛殿、四色佛塔,將烏孜大殿拱衛于正中。黃金殿頂熠熠生輝,紅白院墻交相輝映。古寺歷盡滄桑卻無凋敝氣息,歷史的厚重與新生的朝氣完美相融。
西藏有一種被稱為“阿嘎”的特殊土壤,人們將其與泥土、水混合后鋪在地面或屋頂,再用木棒等工具反復夯打,直至表面堅實、平整。這樣加固之后,還要定期涂菜籽油保養。
阿嘎土、白瑪草是桑耶寺建造之初就在使用的原材料。打阿嘎需要大量人力,加固一平米就要一個工人干七天,白瑪草有時甚至需要遠赴別地收集。
目前,桑耶寺已完成了對25個文物點的修繕,修舊如舊,下一步將開展對壁畫的修復工作。由于技術難度較大,我們會從內地聘請專家,保證這份文化瑰寶不在修復中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