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澤寺位于四川省廣元市西嘉陵江的西岸、烏龍山的東麓,原名“烏奴寺”,一名“川主廟”,相傳是為了紀念李冰與二郎的。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武則天的父親武士鹱任利州都督時,武后就出生于此,后取“皇恩浩蕩,澤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澤寺”。
現存的皇澤寺是清代修復的,依山取勢,參差錯落,古樸典雅,綠樹紅樓,朱欄畫棟,其實不凡。寺院的最高處是大佛樓,下為則天殿,還有小南海、望江亭、五佛亭、呂祖閣等建筑。

皇澤寺的后面就是摩崖造像。造像始鑿于北魏晚期,歷經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斷雕鑿,至中唐時期趨于衰落,持續時間300多年。現存造像57窟龕、大小造像1200多尊。這些石刻造像對研究四川地區佛教的傳播路線、造像題材和風格、人們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1961年,國務院將皇澤寺摩崖造像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澤寺摩崖造像皆鐫造于臨江的絕壁之上,主要的石刻龕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龕、則天殿石龕等。
中心柱窟,又名“支提式窟”,窟為方形,方頂四角連線凸接于中心五級塔柱,三壁鑿龕,并飾以千佛像,塔柱上的浮雕和三壁千佛小像線條簡潔,輪廓清晰,體現了南北朝時期石刻造像藝術的特點。窟間的三壁石龕中,造像和二弟子二菩薩像,面部豐滿、氣質渾厚。龕楣上鐫刻著蜿蜒的蟠龍、飄逸的飛天。
沿崖拾級而上可登上大佛樓。樓內大佛龕里的大佛像,高約6米,是皇澤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石刻造像。大佛形象魁偉,面目慈祥,身軀微向前傾。造像的左、右、前三面保持著弧形的平面,左右二弟子二菩薩,雕造的刀法圓潤,造像清秀華麗。此外,兩旁侍立天王、金剛、力士等造像,層次分明、強悍威武。大佛的后壁浮雕天龍八部,佛腳下刻著半跪的供養人。供養人身著唐代官服,當是捐造的官員。大佛窟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像精美,是我國初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代表作。


五佛亭石龕是以5個石龕雕刻而得名的,其中一號石龕較大,主像釋迦牟尼體態適度,身披袈裟,衣紋纖細流暢,如輕紗透體,極富質感。左右的菩薩像身材窈窕,面容秀麗,頭束發髻,戴著珠環寶冠,胸前掛飾瓔珞,身披紗絡,下著綺羅,顯得體態輕盈瀟灑,是此地造像珍品中的珍品。
此外,皇澤寺摩崖造像還包括寫《心經》洞內的造像。寫《心經》洞中保存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手書的經文題刻。唐代宗初年(公元762年),顏真卿為利州刺史,曾寫《心經》一卷,刻于此處,因此俗稱寫《心經》洞。寫《心經》洞有造像分布于洞內三面,共計19龕。東面主要雕刻經幢和六道輪回的內容;西面的造像常年埋于土中,2005年春在基建過程中被發現,主要內容為三世佛及釋迦牟尼佛、多寶佛的題材;南面據說為武則天的父母武士彠、楊氏開鑿,是武家為武則天的出生祈福所開,窟內現存有武氏夫婦禮佛圖一組,彌足珍貴。
除摩崖造像外,皇澤寺還有其他的石刻,如嵌在石壁間的蠶桑十二事圖和宋墓浮雕石刻。蠶桑十二事圖,用白描畫陰刻在石屏上,《選桑椹》、《種桑》、《樹桑》、《條桑》四圖展現了我國清代培植桑樹的情景。這些種植技藝在今天的植桑活動中仍被采用。此外,《窩種》、《種蠶》、《喂蠶》、《起眠》、《上簇》、《分繭》、《腌蠶》、《繅絲》八圖,一一展現了清代人養蠶、繅絲、紡織的全過程。
宋墓浮雕石刻是于1974至1980年間從廣元城四周壩子宋墓中出土的。浮雕石刻共24塊,每塊長2米,寬0.8米,均系由本地的黃砂巖石刻成。這批宋墓石刻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宋代社會風俗、文化藝術、宗教傳統、道德理念等寶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