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惠州大力推進“美麗鄉村”三大行動,每年投入20億元治水、20億元種樹,讓鄉村“脫胎換骨”。尤其是通過“清潔先行”行動,建立“戶收集、村集中、鎮辦轉運、縣區處理”的運作模式,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通過“清水治污”行動,農村建起人工濕地系統及管網,原來渾濁發臭的污水變得無色無味、清澈透明。
在古代乃至近代的中國,種養殖從來是緊密結合的,糞便一直是寶貴的植物養分資源,也不存在治理問題。隨著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種養殖方式的革命性變化,三大有機廢棄物問題日益嚴重。首先要轉變觀念,徹底摒棄將它們看作是污染物、治理是為了達標排放的錯誤觀念,在循環利用和資源化過程中,實現三大有機殘余物的價值。
在現代社會,由于有了現成而便宜的化肥,以及糞污排放量過大等因素,傳統的積造有機肥和沼氣發酵兩大處理利用方式面臨嚴峻的挑戰,忽視了農牧結合、物質循環、食物鏈等生態學原理。

根據國內外的經驗,農牧結合只是第一步,還需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走以沼氣工程為中心的循環農業之路,派生出一批生態農業產業,才能最終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輔相成。
近年來,盡管我國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但農業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的趨勢尚未有效遏制,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還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是振興鄉村經濟的有效途徑。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實現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布局的合理統籌,解決資源錯配和供給錯位的結構性矛盾,建立農業生產力布局、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利用管控和循環生產的良性互動機制。
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安徽省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季昆森提出了“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的概念,他表示,“多功能大循環農業”不同于一般的農業,也不同于一般的循環農業、立體農業。實際上,“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的概念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一致,具有經濟、社會、生態、環保、文化、旅游、節約、高效、健康等多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