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為寺廟觀堂類人文景區(qū),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307),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說法。圖為潭柘寺山門。
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是北京地區(qū)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主體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毗盧閣。圖為天王殿。

大雄寶殿位于天王殿后面,秉承了皇家寺院的建筑風格,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大雄寶殿”,下檐額題“福海珠輪”。
在毗盧閣正門西側,兩株著名的銀杏樹“帝王樹”和“配王樹”就在于此。到了秋天,兩株七葉樹,也是枝繁葉茂一片金黃,吸引游客流連忘返。


進入深秋,庭院里的千年銀杏已經全部金黃,進入一年中最美的時節(jié)。佇立在庭院中的轉經筒與古樸的寺廟建筑相得益彰。
金剛延壽塔位于毗盧閣東側,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為皇太后祈福和延壽而建。塔為覆缽形藏式塔,磚石結構,通體涂白,塔身下面是四方形的須彌座,長寬各5丈,須彌座上有3道環(huán)形的金剛帶,覆缽形的塔身上面高聳著圓錐形的塔剎,塔剎上有13道環(huán)帶,象征著佛家所說的“十三天”,塔剎的頂端為日、月、星飾物,全塔通高5丈有余。
楞嚴壇,位于大雄寶殿西側戒壇院內,是潭柘寺最著名景點之一,也是寺內最重要的佛事法壇,是過去僧眾專門宣說楞嚴經以及觀世音菩薩圣號的場所。楞嚴壇曾因年久失修被迫拆除,2013年5月恢復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