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的官方統計,自2012年中國政府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以來,截至目前,已將4153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涵蓋全國所有省272個地級市、43個民族,大部分傳統村落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我國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可以說,作為國家級特色小鎮的認定主管單位之一,住建部近年來將古村落保護和特色小鎮建設作為兩手抓,雙頭并舉。
而且,古村落保護和特色小鎮建設還有著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的作用。在兩年來國家級特色小鎮的認定名單中,安徽黃山市黟縣宏村鎮(2016年)、河南許昌市禹州市神垕鎮(2016年)、浙江嘉興市嘉善縣西塘鎮(2017年)、浙江衢州市江山市廿八都鎮(2017年)等特色小鎮幾乎都是古村落屬性的文旅特色小鎮。

兩年來,全國特色小鎮中之所以文旅特色小鎮在入選名單中占了半壁江山,更易入選,和其有著古村落獨特稀缺資源有很大關系。通過開發古村落和民宿旅游,上述古村落特色小鎮成為文旅特色小鎮的翹楚。
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可以預見,未來,中西部有著優質旅游資源和古村落資源的地區,其特色小鎮發展還將搶占先機。
依托特色小鎮民宿業加快發展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全國休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魏小安提出“泛古”、“全古旅游”概念。他指出,從古道、古渡、古關、古村落,旅游利用是“全古”最好的保護手段,要少開發,多利用,強保護。
魏小安表示,民宿之所以叫民宿,不僅是住宿,更代表著一種新型生活方式。民宿是一種整合、一種提升,說到底,民宿姓民,借助民間的閑置設施,利用民間的資源、資金建設,為民眾的新興需求服務。民宿利用鄉村環境,追求鄉村意境,但又超越了傳統鄉村,提供了一種新型的生活方式。

目前,民宿的同質化、單一化依舊是一個大問題。隨著共享經濟向休閑旅游產業延伸,民宿產業發展趨勢也將是:產品主題化、經營連鎖化、管理規范化。
而特色小鎮的出現,恰恰為解決“民宿+集群”、民宿+互聯網、民宿+文藝、民宿+眾籌、民宿+全產業鏈等問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可以說,特色小鎮將為民宿提供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特色小鎮在公共設施配套、消防等管理上的優勢也將解決民宿管理上的非標準化問題。
對國內旅游短租市場權威數據分析顯示:目前,超過70%的“家庭型游客”不再選擇傳統酒店公寓,而是對高性價比,能洗衣、做飯,房東能夠做向導的“網約房”短租民宿情有獨鐘。目前國內已出現了Airbnb、小豬短租、螞蟻短租、自在客、途家等多個房屋租賃社區平臺。
特色小鎮的出現,不僅擴大了民宿品牌創造的空間,還將提升當地民宿業整體的組織化程度。相比單個民宿的弱小,未來,特色小鎮這一單位將具備與上述民宿租賃平臺的最大、最有效的談判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