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主要是利用住宅空閑房間或閑置房屋,讓旅客盡情欣賞、品味和體驗當地原生態環境、自然景觀、風情民俗、風味飲食等,有別于傳統的旅館或飯店的特質,并不一定有豪華的設施,但一定能讓人體驗到有別于城市和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服務熱情和生活激情。
民宿經濟既是經濟,又是文化,更是經濟與文化的融合發展、良性互動。不爭第一求唯一,因為“唯一”就是特色,就是吸引力。在發展民宿經濟時既要遵守“國標”,又要塑造“地標”,同步規劃和實施民俗文化,讓民宿飽含民俗味;否則,民宿經濟就很容易因定位、功能和特色錯位而失去獨特的吸引力和持續的生命力。

建筑不必一味貪大求洋。要統籌謀劃、全域布局,處理好分散與集中的關系,堅持“形散而神不散”,讓點線面融為一體。規劃設計前先將所在地的民居民藝民俗實境拍攝出來,設計時反復對比琢磨,施工時反復對比打磨,經營時反復對比研磨,處理好依山傍水和裝點自然,整齊劃一和錯落有致、簡潔適用和精致完美的關系,展現泥巴墻、吊腳樓、巖院壩等獨特元素的獨特組合,做到“以舊就舊、整舊如舊、造舊似舊”,保持武陵山的底蘊、傳承巴夷風的基因、彰顯土苗侗的神情。
設施不必一律高端奢華。將過去本地尋常人家常用的木椅子、木凳子、高板凳、矮板凳、小方桌、大方桌、木床、木衣柜、風車、斗笠、蓑衣、碓窩等“老古董”“土玩藝”搞干凈、擺整齊,釋放出一股城市大賓館里的現代化豪華設施無法釋放和比擬的另一種“美味”,讓人流連忘返、年年往返。同時,配備必要的現代設施,方便旅客網購、使用wifi和支付寶,以免產生“美中不足”的缺憾。

飲食不必一概山珍海味。切勿專挑名廚名菜,多用當地小廚小炒,制作油茶湯、包谷粑、土臘肉、蓑衣飯等具有本地濃郁民族風味的食譜,將富硒土特產辦成“十大碗”,讓每一碗都富有本地獨特的韻味,讓人稱奇難忘。
文化不必一派高雅時尚。只要不低俗、庸俗、媚俗,“土里土氣”的民俗活動、節目、文物、人物、故事等一樣能成為雅俗共賞、令人叫絕的“好東西”,還能喚起人的初心、童心、善心、愛心、好奇心、包容心、感恩心、上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