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時的杭州應該有過這樣的味道:"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杭州城里現在僅留下橋的地名、老巷子里的石庫門遺跡就足以可以見證當時的一切,現存民國時期的海派石庫門“源茂里、燕春里”門匾、門楣、磚雕、刻字,都流傳著那個年代的特色與記憶。
今天小編帶你走走杭州的九處具有年代特色與記憶的民居建筑。
1、思鑫坊建筑群

思鑫坊建筑群,建于20世紀20年代,位于上城區學士路,東臨孝女路,北倚長生路,西靠菩提寺路,為后期石庫門里弄建筑的典型代表。由一個名為陳鑫公的投資商置地而建。建筑群的東西兩側里弄入口,均有磚砌拱券門洞,門楣上寫有“思鑫坊”幾個黑漆大字。每排里弄建筑,都由門戶獨立又彼此相聯的多個單元組成。各單元用材、式樣相同:單元入口的石庫門門楣上刻有簡潔的浮雕花飾;入石庫門內便有一個小天井,天井后均為兩坡屋頂、清水磚墻的二層樓房;二層的錯層樓梯平臺處有一亭子間,頂樓有小露臺。
思鑫坊曾為浙江青年報、浙江省團委宿舍,同時也居住過中華書店商務印書館股東、中國油脂公司副經理、大中鹽號股東等當時社會的知名人士。目前,思鑫坊地塊建筑群正在實施綜合提升改善工程。
2、源茂里近代建筑群


源茂里近代建筑群位于上城區扇子巷,西倚光復路,東靠中河路,南北皆臨惠民巷小區,為三幢并聯式石庫門清水磚建筑,分稱源茂里一弄、二弄、三弄。該宅建于20世紀30年代,由上海某營造廠承建,投資老板姓沈名源茂,故取名源茂里,至今墻上尚有“沈界”界石一塊。
源茂里是較為典型的杭州近代石庫門建筑,它的外觀特征是由花崗石或寧波紅石所筑的門框,兩扇烏漆大門,加銅質或鐵質吊環。華洋雜處、中西并呈的特點在該類建筑中也顯得尤為鮮明。如聯排式的總體格局和扶梯、柱頭、欄桿、門窗、橫楣等裝飾多采用西洋紋飾,其細部的處理樣式同西洋建筑別無二致。但它的合院式單元結構和門框、墻檐上的主要裝飾如門匾、門楣、磚雕、刻字等又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延續和發展。
3、達三里建筑


達三里建筑,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東起武林南端,西臨望湖飯店而塞,與迪心里、臨安里并列。該建筑坐北朝南,為一幢里弄式聯排建筑,二層磚木結構,立面由清水磚墻與板墻相結合,兩坡青瓦屋面,額枋處雕刻精美花紋。整幢建筑由多個獨立單元組成,每戶有獨立院落,前樓開窗,后樓陽臺。整幢建筑既保留了傳統中式民居的客堂、臥室、廂房、廚房、后院沿院落中軸線排列的特點,又體現了西式樓房的格局,具有典型的近代建筑中西結合的風格。
4、平遠里建筑群


平遠里建筑群,位于浣沙路(門牌號包括平遠里2至18號、浣沙路146、156、160、162號、浣紗東三弄3、6、8、10、11、15號),建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系杭城民國年間典型的西式聯排二層里弄建筑。每幢樓房皆為小青瓦,雙坡硬山頂。建筑群入口處有“平遠里”三個大字,巷內院落入口也有石刻雕花裝飾。每個單元的門楣上都有精美的雕花,房屋內部有亭子間及天井,二樓南面帶露臺。樓房內的木玻門窗保存較好,部分還鑲有壓花玻璃。目前該建筑群已完成保護修繕。
5、萱壽里建筑群


萱壽里建筑群位于思鑫坊歷史文化街區內,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東起孝女路,西至思鑫坊直弄南段,系石庫門聯排住宅。該建筑群由兩排坡屋頂的里弄建筑組成,每排里弄建筑都由門戶獨立又彼此相聯的多個單元組成。石庫門門楣上刻有簡潔的浮雕花飾,入石庫門內有一個小天井,天井后均為兩坡屋頂二層樓房。據有關資料記載,著名花鳥畫家張書旍曾在這里居住過。張書旍,曾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時與徐悲鴻、劉子谷并稱“金陵三杰”,是中國花鳥畫創意革新的一代宗師,又被稱為“白粉主義畫家”,為中國一絕。
6、湖邊邨建筑群


湖邊邨建筑群,坐落于長生路與蘄王路交界處,建于民國時期,因近西湖邊故名。該建筑群為杭州現存的建造較早、規模較大、式樣較美和較為完整的新式石庫門里弄建筑,由并排的東、西兩列里弄建筑組成,中間以過街樓相連。建筑外立面為清水磚墻,兩坡硬山屋頂,有透起封火。
據悉,此宅系原國民黨安徽省主席張義純投資修建,堪稱當年西湖邊的“高級公寓”。
2007年3月,湖邊邨建筑群被列入杭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并于2008年正式啟動修繕整治工程。目前,該建筑群已開設用作精品酒店。
7、西湖大道290號到298號(雙號)建筑


位于杭州繁華的西湖大道290號到298號的這座兩層多開間的清水磚墻石庫門民宅,原來叫“東海里”。這幢房子保留了傳統民宅的磚木結構和院落中軸線上的客堂、臥室、廂房、廚房、小院等基本框架,材料選用樸實、結實的青磚、門楣、窗欞上有精美雕飾,富有江南老房子的韻味。
房子也吸取了西方建筑的優點,如歐洲聯排式房屋的布置格局,這種格局可以節約用地,適合幾戶、幾十戶人家同時居住。
該建筑現做住宅使用。
8、燕春里建筑群


燕春里建筑群,建于20世紀30年代,由燕春里1-11號和瑞石亭5號組成。其中瑞石亭5號為兩層中式木結構建筑。燕春里1-11號系兩幢聯排石庫門建筑。該建筑群由門戶獨立又彼此相聯的多個單元組成。部分單元的入口處為水刷石石庫門,門楣上有精美的浮雕花飾;石庫門入內有一個小天井,天井后為兩坡硬山屋頂,兩層磚木結構的房屋;二樓有露臺,帶水泥欄桿。燕春里建筑群體現了后期經濟型廣式里弄建筑的演化歷程。
據記載,燕春里1、2號原為浙江保安司令部政公處處長黃浩的居所,8號原為浙江保安司令部及總統府職員蔣煥文的居所。另據當地居民說,燕春里9號曾住過有“世界物理女王”和“中國的居里夫人”之美譽的科技名人吳健雄。
該建筑群現為民居。
9、梅鶴堂


梅鶴堂系聯排式石庫門建筑。墻角有“梅鶴堂”界碑。該建筑保留了傳統民宅的磚木結構和院落中軸線上的客堂、廂房、廚房等基本框架;其樓屋北面有露臺;門楣、窗欞上有精美雕飾,具有江南特色。梅鶴堂與周圍的迪心里、達三里等三排石庫門民居,組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西湖天地”。此房在當時為國民黨炮兵團團長林達孫所有。1943年,林達孫將此房及其出入口弄堂賣給當時上海德裕綢廠經理張廷成。因其本人多住上海,很少來杭,在杭房產一直由新昌綢廠的朋友陳少諧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