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的公布,特色小鎮建設進一步升溫,政策加碼,建設火熱,但同時一些問題也浮現出來。近期有消息稱,相關部門將對第一批特色小鎮進行抽查和考核。小鎮經營方認為,國內特色小鎮亟待規范,全國性考核將成必然。專家亦表示,特色小鎮已面臨關鍵轉折點,從野蠻生長期將進入調整模式,未來政府將會加大監管和考核力度。
政策加碼建設火熱,諸多問題浮現
繼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27個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后,特色小鎮的建設如火如荼,相關政策也層出不窮,但同時一些問題也浮現出來。從總體趨勢上來看,特色小鎮自2014年興起到現在,剛好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節點,并把過去一段時間稱為特色小鎮的野蠻生長期。

這是因為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房地產化問題較為明顯,這類項目有幾個特點:計劃總投資金額特別高、規劃面積遠超小鎮要求、投資方有招商經驗但缺乏項目長期運營的經驗、多集中在新興產業或者旅游文化產業小鎮項目。因為新興產業小鎮缺乏基礎,容易概念化,旅游、文化小鎮則容易避重就輕,傾向于直接利用旅游文化資源,而非結合產業深度開發。
楊建國進一步指出,其次的問題是過于追求高大上。當下的特色小鎮風潮中,有這樣一種趨勢,就是大家都在求新、求高大上,主導產業很多都是以虛擬經濟、機器人等新產業為主,但是其實很多地方并沒有這樣的產業基礎,一味求時尚、求新穎、求高端,很容易讓特色小鎮概念化、虛無化。
“最后就是沒有產業。”楊建國表示,特色小鎮最終的落腳點和根基還是產業集聚。現在的特色小鎮都在強調環境、文化、旅游等等,而忽視了產業和特色。比如很多旅游小鎮,真正形成的其實是消費集聚,集聚不了特色產業,而這些所謂的特色小鎮其實就是度假小鎮,還到不了特色小鎮的層面。另外,有些小鎮把原本的產業基礎進行簡單升級,將類似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裝到小鎮的概念里,這種嫁接形式強調了產業,但缺乏特色,最終的成品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
啟動建立特色小鎮評價體系
相比第一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在對外公布時,增加了一份“專家組對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的評審意見”。在評審意見中,專家們強調“要突出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實現產鎮融合發展;要加強鎮區的特色風貌塑造;要提升規劃編制質量”。
有業內專家預計,對不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特色若干問題的通知》等相關規范培育的特色小鎮,相信終會被清出名單。第一批、第二批申報成功但考核驗收不合格的特色小鎮,下一步很大程度上也將會被停止政策支持。

而省級特色小鎮被降格今年已有先例。據記者了解,浙江78個特色小鎮最新考核結果已于今年8月公布,其中11個成績不合格,杭州灣花田小鎮等6個小鎮被黃牌警告,梅山海洋金融小鎮等5個小鎮被降格。余姚模客小鎮被降格主要原因是缺少投資,項目推進緩慢。另外,例如項目進展緩慢、功能融合不到位、市場運作不足、財政等指標收入為零等問題,這11家被約談的小鎮中多有涉及。
那么,特色小鎮從省級考核進而上升到全國范圍內特色小鎮年度考核的可能性有多大?考核可能帶來哪些后果?是否會有特色小鎮真的被取消資格?
對此,已建立多個成熟產業園區、并籌備建立體育特色小鎮的杭州華居創新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涓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國內特色小鎮亟待規范,因為就目前來看發展狀況較為混亂。而浙江省的特色小鎮一直是有考核的,全國小鎮考核未來也是必然的,不過,特色小鎮資格取不取消還要看政府,而且國家現在也不輕易批特色小鎮了。
另一方面,隨著政府加大對特色小鎮的監管審核力度,相關科研機構也開始研究建立特色小鎮考核評價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助理、執行研究員李學鋒博士透露,其所在的團隊目前正在建立一套全國特色小鎮考核評價體系,并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李學鋒介紹,考評體系確立了一些理念,包括短期見效、長期有用、分類考核、對接融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