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住在城里的我們漸漸被各種各樣的“小鎮消息”包圍,比如喝茶,要去龍塢茶鎮;看互聯網大佬,要去烏鎮;帶小孩子去玩,要去巧克力甜蜜小鎮……浙江,到底有多少這樣的特色小鎮?
12月7日、8日,由浙江省文化廳主辦的2017浙江省特色小鎮文化建設論壇,在嘉善縣大云鎮舉行。

12月7日、8日,由浙江省文化廳主辦的2017浙江省特色小鎮文化建設論壇,在嘉善縣大云鎮舉行。
108條省級“好漢”進入創建階段
在論壇會場外的通道上,排列著滿滿兩排介紹特色小鎮的易拉寶,記者數了一下,一共68個。
“這還不是全部。”浙江省文化廳政策法規處的駱威處長說,“還有很多,放不下了。”
特色小鎮是浙江一張響當當的名片:2014年,浙江省在全國最早提出、研究建設特色小鎮,并成立了浙江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特色小鎮評選設有嚴格的考核制度,分培育、創建、命名三個階段。目前,浙江省一共有108個省級創建小鎮。
翻開名錄,你會發現各地創建特色小鎮依托的內容五花八門,像玉皇山南基金小鎮,是依托金融業;余杭夢想小鎮、烏鎮互聯網小鎮,是依托信息經濟業;象山星光影視小鎮,是依托旅游業……記者歸納了一下,共有七個大類的特色小鎮。
仔細分析,特色小鎮雖然名類不一,但有一個基本的規律:絕大多數都是依托當地原有的資源,有些是旅游資源,有些是產業資源,有些是文化遺產資源,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更新、升級,是浙江大力推廣特色小鎮的初衷。
也有一些特色小鎮幾乎是“橫空問世”的。在這次論壇上,東道主、大云鎮黨委書記陸蕓就感慨道:“我們(的基礎)幾乎是一無所有。”
但是,正因為資源“一無所有”,大云鎮才走出了“巧克力甜蜜小鎮”這條特別具有文化含量的路子。
文化的介入,讓一個個特色小鎮的面目清晰起來、生動起來、鮮活起來。也許,這就是在浙江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成立時,就有省文化廳參與的重要原因。
從服務于產業到服務于人
當天,共有35個特色小鎮派代表參加了這次論壇,這符合我省特色小鎮建設中,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基于文化元素推進產業或者直接依托于文化資源的現狀。但在原中國社科院文化中心原常務副主任張曉明看來,這肯定是不夠的。他提出了特色小鎮建設品質、品味、品牌三個階段,品質與前期投入、基礎建設、規劃有關,品味和品牌的建設,則完全與文化緊密相扣。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孫以棟也說,他調研時,發現不少地方的特色小鎮規劃千篇一律,基礎配套設施沒能跟上,有些鎮在建設中,不但沒能保住原有的文化,反而拆了好多老街區,這讓他深感惋惜。
浙江省文化廳也關注到這一問題,他們發現,有些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幾乎沒有基層文化單位的參與,或者參與力度不夠,嚴重影響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品質。于是,2016年底,文化廳在夢想小鎮召開了全省特色小鎮建設現場會,之后又評選出20個省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示范點,直到今天,眾多特色小鎮踴躍參加這個以文化為主題的論壇,正說明文化在浙江特色小鎮建設中的重要性,有明顯提高。
而省文化廳也在投入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得到了自己的收獲。駱威說,在這幾年的工作中,他越來越覺得,不僅文化能幫助特色小鎮的建設,特色小鎮也能帶動文化的發展,這是一條雙贏的道路。
而專家張曉明的發言,把這一問題闡述得更加清楚。他說,特色小鎮不但是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中國特色城鎮化建設的需要,更是拉動文化消費的需要。因為在這些年的城市化進程中,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及他們的家屬,因為尚未完全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他們的文化消費,往往要放在過年回老家時。而處于城鎮的文化活動、場所,則是這個龐大的人群樂于在日常進行消費的。
順著這個思路,可以總結出的一點是,特色小鎮正在從為產業服務,轉變為為人服務。也許,這是特色小鎮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