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特別是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見證,是活著的文化遺產。同時,在現代社會,城鎮化建設和工業化建設是任何一個國家邁向現代國家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
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對廣大鄉村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中,自然村特別是傳統村落消失是特征之一。據統計,中國自然村正以平均每天80到100個的速度消亡,本世紀前10年已少了90多萬個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

“城鎮化是大趨勢,但傳統村落保護速度遠趕不上毀壞速度的現象亟須糾正。”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主任趙琛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農村度過,至今已探訪100多個傳統村落。他將城鎮化對傳統村落保護帶來的挑戰歸結為3個方面:
一是傳統村落因村民遷出而出現衰敗。精準扶貧異地搬遷安置讓越來越多村民進城落戶或另蓋新房,原來居住的村莊及建筑長期無人照看、修繕,逐漸殘破倒塌。
二是村民缺少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的意識和意愿。他舉例說,云南西北部一個白族聚居的傳統村落,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精美建筑,但很多村民為了娶媳婦,把雕刻著精細圖案的門窗換成現代的鋁合金材質門窗。
三是對傳統村落不規范修繕容易造成“二次破壞”。一些傳統村落修繕交由外來施工單位完成,使用材料、建筑修繕理念等采用城鎮建設思路,不僅破壞了原有風貌,還易造成“千村一面”。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礎上,保持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只有讓村民真正看到傳統村落價值,他們才會轉變觀念。”作為鄉土遺產保護專家,羅德胤的團隊已經完成云南元陽縣哈尼梯田村寨蘑菇房修繕、湖南會同縣高椅村私塾改造圖書館、貴州黔東南州黃崗村吳家老宅修繕和禾倉民宿改造等傳統村落保護改造工程。“當開設的圖書館、咖啡館、民俗等形成一定經濟規模后,村民看到了傳統村落的好處,自豪感和認同感獲得提升,很多原本打算離開的人選擇留下,開始保護和修繕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