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鄉村旅游熱度不減。無論是國慶、春節長假,還是周末、五一這樣的短假期,越來越多的市民喜歡到鄉下、村里體驗一番。
但是鄉村旅游去得多了,往往游客會出現“審美疲勞”。千篇一律的“傳統民居”,無非是新建的復古民房,放上幾件破舊不堪的農具,各地雷同的“農家飯菜”,也無非是豬肉、雞肉來上一桌。而且很多經營者將“鄉村旅游”等同于農家樂。游客去了除了吃點飯,就沒有更多的旅游項目了。

而對于農民朋友來說,客人吃一頓飯就走,停留時間短、回頭客少,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收入,在同質化競爭的大背景下,賺錢更難了。
出現這樣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鄉村的旅游沒有吸引游客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鄉村文化。鄉村旅游必須要激發鄉村文化的內在活力,讓它們變得有現代意義上的“實用”價值。
在臺灣南投縣埔里鎮,有一個名為恒吉的宣紙村,歷史上出產宣紙質優價廉。但是因為機器造紙的沖擊,變得凋零。后來這個村子在發展鄉村旅游時,恢復了傳統的手工造紙廠。一方面,游客可以進來參觀傳統造紙工藝,有專門人員全程講解,另一方面,游客還可以親自動手制作一張屬于自己的宣紙。

與此同時,這里不僅出售各種高端手工宣紙,還把手工紙做成諸如帽子、圍裙等各種實用的文創產品。當游客體驗到手工紙的魅力,回去時都會選擇一些禮物。
如今,這里的手工宣紙,以及文創紙制品也得以再次暢銷。僅僅是最普通的宣紙,售價比市場上的同類產品高出十倍。類似的還要傳統的竹編技藝。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把二維碼用竹子進行定制,沒想到立刻引爆市場?,F在一個竹編二維碼,能夠賣到近千元。
“激活”傳統鄉村文化,不僅能讓歷史和文化變得鮮活起來。讓傳統的東西“恢復”或者賦予新的現實價值而被消費者接受,進而得以保留和傳承,產生的“實用物品”,能夠增加鄉村旅游的收入。一些吸引消費者的體驗式項目,更能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形成二日經濟。
而且“活”起來以后的很多產品,本身就能夠形成一個小產業鏈。產業鏈又能延伸出無盡的創意,從而避免與其他地區出現雷同。
激活鄉村文化,造就“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全方位發展,鄉村旅游也就能夠更上一層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