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古村鎮大會向外界透露,近15年來,中國傳統村落銳減近92萬個,并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這樣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多位專家呼吁,要以最快的速度為傳統村落建立檔案、盤清和搶救傳統村落的家底,并出臺一部專門針對中國傳統村落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

中國古村落之殤 10年消失90萬個
祭祀、老水車、山間新綠......一座村子或一個“老莊子”往往寄托著很多人的無限鄉愁。但現實是,這些并不遙遠的鄉村生活正在慢慢遠離我們。
如今,我國傳統村落整體上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集中分布于西南、華東地區,云南、貴州兩省數量最多。我國首部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報告顯示(《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調查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自2003年至今,我國先后公布了6批276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4批4153個中國傳統村落。
但古村落的搶救和保護進度,遠趕不上古村落逐漸消失的速度。“如果這些古村落都沒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到哪里去尋找‘鄉愁’?”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曾憂慮地說到。
而在消失的村落中,其中有不少是具有歷史風貌的傳統村落。自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減少了90多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個,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

與時間賽跑被搶救的古村落該如何“活”下去?
古村落除了在數量上的不斷銳減,部分傳統村落毀壞的現象也在持續“上演”。在全國,遭毀壞的古村落遭毀壞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川渝地區,也有很多村寨由于村莊空心化嚴重,缺乏管理,有些是房屋結構松動,傾斜明顯,一些精美的門板、窗花木雕掉落。
很多致力于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專家、志愿者的擔憂不僅局限于此。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后繼乏力現象,專攻村落文化的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吳燦舉例說,在云南考察組考察的14個傳統村落中,列入申報資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在十幾個。
可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大多村落除了保留較好的民族傳統節俗外,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村落中已經很難找到。不僅如此,古村中的古橋退變為垃圾場、游客大量涌入沿街兩側的食物殘渣腐爛發臭......不少傳統村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面臨環境破壞與污染的威脅。

吳燦坦言,一定要出臺一部針對中國傳統村落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鼓勵傳統村落訂立村落保護的鄉規民約。同時,還要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納入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
“建立‘保護責任追究制’,將傳統村落保護納入政績考核體系,要把文化保護作為加快城鎮化的主要任務之一。”吳燦還發現,當前中國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開展,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模式,但是在相關參與主體中,原住居民話語權容易被忽視。
因此,他建議,在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或利用進行規劃設計時,政府也可適當下放管理權,讓原住居民有機會參與到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中去。目前,中國各地也正在加速拯救正在消失的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