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的理念一經提出,迅速熱了起來,各地政府很熱,市場也很熱。中國經濟自進入新常態以來,出現這兩種都熱的情況非常少。政府熱的很多,但市場不一定熱,其標志就是民營資本不跟進,國企跟進還不能完全作為判斷標準。
但是特色小鎮的理念提出來后,民營資本也非常熱,從阿里巴巴到華為、從萬科到萬達,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集團都在涉足,這個現象十分罕見。上述因素疊加在一起,特色小鎮成為新常態以來不多見的、吸引力非常大的投資的新領域、發展的新平臺、新型城鎮化的新空間,同時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空間或新平臺。

大勢:靜悄悄的變革
近現代以來,隨著現代城市的興起,我國都是鄉村資源往城市里輸入。但是近兩三年以來,城鄉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資源也開始走向鄉村了,可以這樣說,出現了城鄉資源雙向流動的趨勢。
其中有幾個要素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首先是技術的突破。高鐵、高速公路和航空大眾化,汽車進入家庭,互聯網的大發展等,極其深刻地改變了城鄉之間的區位不同,距離障礙消失了,過去鄉村的區位劣勢基本不存在了,現在看來,還可能是一種優勢。
此外,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以能源、原材料、重化工為主的傳統產業,包括煤炭、鋼鐵、風力發電、水泥、光伏等,都出現了嚴重過剩,傳統資源的價值相對下降,石油、煤炭等一次性化石資源的價格下降很多。10年前,山西大同的煤炭價格曾在歷史高位,大約2000元一噸,現在的價格僅為200元一噸。與此同時,新的要素資源的價值在上升,我們可以稱之為非傳統資源,比如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傳統村落、區域特色文化,以及非常重要的傳統鄉村的生活方式。
當然還有一些資源的價值也在上升,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總之,輕資產的這類資源,價值在上升。這一上一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變化。“老婆孩子熱炕頭、兩畝土地一頭牛”,沒有什么時間觀念,以前都是不被推崇的生活方式,也不被視為資源。但是現在不同了。概括一句話,就是鄉村的價值在提升,傳統的慢生活、鄉村景致,也就是傳統鄉村生活的整體價值在提升。
還有就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正在或者說已經深刻改變了鄉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形態。去年“雙11”過后,學者們研究消費數據發現,中國人的網上購物行為,鄉村人一點不少于城市人,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也一點不少于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人。這種情況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鄉村年輕人應用電子商務的熱情一點不遜于城里人,這使得鄉村的許多商品被開發出來了,許多消費能力被開發出來了,因而消費模式和商業生態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些變化都是靜悄悄發生的,不是政府倡導的,但卻是一種飛躍的變化。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最近若干年以來,高房價、交通擁堵、霧霾等“大城市病”深深困擾著人們,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下一步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流動以及旅游的熱點。高房價讓許多人無法在城市中生存下來;霧霾的長期化,則有可能使城里人到鄉村度假、養生養老成為下一波相當重要的推動因素。
近幾年的鄉村旅游熱與此高度相關。北京、上海這些地區的退休老人,完全可以支付他們在江西婺源、海南、廣西等地的日常生活,許多老年人干脆就在那里長期居住。間歇性的、長期半長期地逃離大城市,成為一種潮流。這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巨大的消費力量去往鄉村,是城市消費的外溢。如果霧霾長期化的話,這將成為一種常態。對于中國這種人口大國來說,常態就意味著幾千萬人的消費市場。
特色小鎮興起的另一個大背景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特色小鎮可以視為一個點,激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包括發展新經濟。比如現在出現了互聯網小鎮、基金小鎮、夢想小鎮、創意小鎮等。
實際上說到根本,特色小鎮興起就是這兩個原因:發展新興產業,一定是在某一個點上,星星點火式地來推動,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個就是鄉村價值的提升,城市人的新選擇,這也是一種產業需求,對健康產業、旅游產業的需求。在這兩個大背景下,鄉村迅速從幕后走向前臺。
常勢:差異化的命脈
特色小鎮可以分為發展新經濟、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特色小鎮,和以農村軟資源開發為主的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鎮。
其中,文旅特色小鎮利用秀美山川、良好生態,或新鮮果蔬、風味美食,或傳統建筑、歷史淵源,或悠久文化、特色風情,加之寧靜散淡的氛圍和相對低廉的價格,對城里人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一種現實需求。人們的生活追求正在由一般的物質層面,向精神及人文層次演進,休閑、養生、探險、游歷、攝影、寫作、交友、親子等特色需求,使這一市場還在持續擴大之中。
文旅特色小鎮是一個支點,可以引導和吸引大量農民直接或間接參與到接待、旅游服務和農產品零售等行業中。其中“吃”和“購”與農副產品密切相關,可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和向非農領域轉移,拉動一、二、三產業發展,形成一業帶百業、一業舉百業興的聯動效應。
通過文旅特色小鎮這個載體,把農村閑置的青山綠水、田園野趣、生活方式、傳統文化這些沉睡的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的有利抓手。文旅特色小鎮可以帶動城市資本下鄉,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衛生,也是農民就地就業、就地城鎮化的有效形式。
古村古鎮要生存,一定要與大市場對接,解決資金問題;一是讓自身價值換取市場資金,給投資者和當地人以持續回報;二是當古村古鎮成為可以賺錢的文化旅游產品時,保護就有了真正的動力和能力;三是建設開發要轉型升級,從賣有形商品轉向賣無形文化、賣傳統生活方式、賣穿越之體驗、賣思古之環境、賣原生態之特色。
文旅特色小鎮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真正體現特色,走差異化之路,特色是命脈。要改變以往以山寨、模仿、復制為特征的發展模式,形成或產業,或文化,或資源,或建筑的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