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它體現和反映了傳統農業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耕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涵。弘揚、傳承和利用優秀的農耕文化,構建現代鄉村文明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傳承民族文化,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母體和基礎。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包含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總要求,激發“自覺參與”全面塑造鄉風文明應的內生力。用好傳統的農耕文化在農村底蘊深厚,為全面塑造農耕文化與淳樸文明的良好鄉風提供條件,倡導現代文明理念的生活方式”是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重要內容。作為農民精神家園的農耕文化,是“構建現代鄉風文明”靈魂工程,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載體。
增加農民收入,拓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和農村服務業,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進農村節能減排,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促進鄉村文化事業發展,同樣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民俗傳統和地方特色文化保護,維系生產生態生活的和諧更離不開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

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做法
近年來,峨邊彝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積極探索保護與傳承優秀的農耕文化,具體做法為:
?。ㄒ唬┢詹椤7e極挖掘和整理地方特色農耕文化,開展農業文化遺產、農耕文化遺產普查、傳統村落和重要民居普查,做好普查資料的整理、歸檔工作,建立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數據庫,并組織專家對普查的農業文化遺產進行價值評估,明確保護、傳承和發展重點。
?。ǘ┍Wo。在明確了保護、傳承和發展重點后,切實加強農耕文化遺產整理和實物征集,抓好瀕危農耕文化搶救工程及傳統村落保護工程,繼續抓好“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生態文化村”等的建設和申報工作,建成一批農耕文化保護有力、示范作用顯著的名鎮、名村。同時,加大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工作力度,著力推動農業文化遺產發掘、申報、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
?。ㄈ┙ㄔO。采取舉辦不同形式的傳統農耕民俗節慶活動、抓好沙坪鎮紅星村彝族農耕文化陳列館等鄉村記憶工程硬件建設等方式,運用實物、影音圖像、文字畫冊等多種方式展示地方特色農耕文化。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耕文化傳承和展示,依托社會力量開展農耕文化傳習、演示、交流體驗等活動;開展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教育,進一步弘揚農耕文化精髓內涵。
(四)傳承。加強農耕文化人才培養工作,注重培養農耕文化傳承人隊伍,充分發揮其在民族文化發展中的帶動、示范、傳承、引導作用;加大鄉土文化能人和民間藝人培養力度,鼓勵和支持熟練掌握農耕文化遺產技藝技能并有較大影響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完善農耕文化人才激勵機制。
?。ㄎ澹┭芯?。加強與院校、研究機構合作,開展新形勢下農耕文化的搶救、保護和發展規律研究,形成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的理論成果。鼓勵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積極參與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發展研究,弘揚農耕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積極支持農耕文化藝術創作項目,重點支持創作代表云龍形象和民族風格、有影響力的農耕文化藝術精品。
(六)發展。堅持“保護為主、保護與利用互促共進”的原則,結合特色生態農業發展,適度發展農耕文化產業。積極培育和發展古村落休閑、民間工藝作坊參觀、鄉土文化體驗等農耕文化休閑旅游項目,引導和鼓勵農戶利用自有的古民居,發展手工藝品店、農家樂、鄉村生活自助體驗等特色經營;發揮傳統耕種技術的積極作用,以生態立本,山區多元,發展綠色、有機、生態的農產品,進傳統工藝技藝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時代元素相結合,帶動山區特色農耕文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