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通過農耕文化塑造鄉風文明。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禮儀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屬于重塑鄉村文化的范疇。另一方面鄉村振興,必須有“眾人拾柴”的向心力,農耕文化離不開村民主體參與。

關于農耕文化的思考和建議
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加速構建鄉村文明步伐,助推了鄉村戰略的振興意義重大,結合前期調研,提出如下建議:
(一)保護好傳統民居和自然村落。每一個村落文化景觀,都屬于它自己的一段特殊的發展歷史。這種發展歷史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和積累,形成了獨特的村落文化景觀,并成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共同記憶。
優化農業生態環境,推行生態環保的綠色農業耕作和管理,加強農村自然村落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峨嶺云邊”農產品的營銷宣傳,依托供銷平臺、電商平臺,積極打造“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提質增效。
(二)豐富農耕文化展覽館內涵。在豐富沙坪鎮紅星村彝族農耕文化展覽館的基礎上,建設和豐富農耕文化展覽館、展覽室、農耕文化園、生態農業園內涵。收集、保護、展覽傳統生產農具和生活用具,如:石磨、石缸、石臼、犁鏵、背夾、風車、水車、紡車等等傳統的農耕用具,配以相關的使用圖片和文字,用來講述和展示中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歷程。
因地制宜實施“五小”到戶工程,發展短期見效的“小種植、小養殖、小買賣、小務工、小刺繡”等產業,增加農民群眾收入。
(三)重視農耕文化的參與和體驗。田園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展示田園的魅力。鄉村旅游對農耕文化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將文化性與娛樂性、趣味性充分結合,集娛樂、審美、親歷的體驗。提供傳統的水車、石磨、石碾等古老的農用器具,使鄉村旅游休閑娛樂主題。
堅持“生態立縣”“旅游興縣”,按照“1+1+2+N”的全域旅游發展規劃,農業和農村發展服從和統一于全域旅游戰略。
(四)注重農耕文化與傳統節慶的銜接。我國傳統節日都起源于農耕時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和諧理念。循環往復的中國傳統節日,把松弛和歡樂插入持續不斷的生活流。農家樂、鄉村旅游突出人性化、個性化、綠色性,傳承地方特色、民俗特色、傳統特色,以適應體驗者需求。
(五)農耕文化與特色產業規劃相結合。根據“三區多園”產業布局,“三區”即北部構建種養循環區,打造休閑養生地;東部構建觀光體驗區、打造天香富貴地;南部構建林藥種植區,打造彝鄉神往地。“多園”即錯位分布高、中、低山區多個特色種植園、養殖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