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遐邇的慈化寺,座落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東南的南泉山,距宜春市區100公里,距萬載、萍鄉、瀏陽均為60公里,是為古時“吳、楚”之咽喉,湘贛邊陲之要沖。該寺創建于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是普庵禪師親自勘址所建。
普庵禪師,江西省宜春市慈化鎮余家坊人,(古為石里鄉太平里)生于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乙未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俗姓余,字印肅,19歲出家,拜正賢和尚為師,27歲剃度,28歲在袁州開元寺受戒,9年后入湘,往湖南溈山參謁牧庵法忠禪師,有所省悟,后專參悟《華嚴經》至“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而豁然大悟,為臨濟法系第十三代祖師,39歲時,領使牒住慈化,孝宗丙戌乾道二年正月一日(公元1166年)開始創建慈化寺于南泉山,歷經艱辛五年余才落成,一時聲名遠播,信眾奔走相告,視普庵形同如佛出世,爭相朝拜,以未見為憾。普庵禪師身體力行,以佛法惠于眾生,上至君臣王子下到黎民百姓,又濟眾生故,以大悲心自說咒語,名《普庵咒》靈驗異常,度眾生無量,成為至今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神咒,收錄在《禪門日誦》中。

普庵禪師初來南泉山,但見這里古木參天,紫氣東來,清泉淙淙,不竟贊道:“仙人佳境也”,突然,看見一種人出現在身邊,身高8尺有余,紅發披肩,合掌對她說“小神奉玉帝之旨守護此地,恭候普庵僧,已過五百年”,普庵笑道:“阿彌陀佛,貧僧正是普庵。”神人一聽,折腰合掌,作禮而退,于是普庵禪師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擇日期建寺,寺院建落成后,名為南泉慈化寺,普庵禪師號寺為“宜陽顯跡古寺”。一時寺院內外熙熙攘攘,梵唄、燈燭晝夜不絕,頌揚著普庵禪師的恩德遍布四方,遠及閩、湘、漢、蜀。
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春,寺遭烈火,化為灰盡,同年朝廷重振頹綱,再建寺宇,時有普庵五世孫慈昱明照大師,住持大都(北京)慶壽禪寺。道德昭彰,名揚京城,宣授紫衣,屢加封贈,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欽奉歸慈化寺主持,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春又遭火毀,大興土木,建有普光明殿,無量壽殿,五如一殿,東西二山門,方丈室,雨華堂,四天王殿,東西二十四寮,廊楹千數,占地千畝,整個禪寺設計規整,布局合理,次序有條,殿閣宏偉壯觀,佛像神態各異,威嚴逼真,納僧過千,來寺朝佛之人,絡繹不絕,其中亦有許多文人墨客,至此贊嘆不已,詩興大發,揮筆留下了很多贊美的詩文,一時寺院晨鐘暮鼓,香煙飄遠,呈現頻頻車馬過南山的景象。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賜建龍亭、閥牌,并在閥牌上為寺題額為“天下第一禪林”。從此,“天下第一禪林”的美稱流傳至今。英宗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賜額“南泉山大護國大慈化禪寺”。宗憲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又賜額“廣維護國大慈化禪寺”。寺院也因此在當時禪林地位和影響盛極一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和康熙十三年(公開1674年)慈化寺的殿宇像被兵禍所燒毀,東西二十四寮僅剩東七寮,后雖有僧力挽在狂瀾對寺有所修建,但遠不及前朝規模。從此,慈化寺一蹶不振,漸次衰落。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慈化寺歷經各朝各代,興衰更替,1949年6月慈化解放,寺為糧管所占用,東七寮改為光榮敬老院。嗣后,在西寮、東寮舊址上又先后建起了慈化中學、農機站等。文革期間,佛像焚毀,繼又折毀了二浮屠,普庵塔,石雕觀音等古跡,墻頹瓦碎,僅剩二棟大殿(普光明殿、大雄寶殿)及東七寮,且破舊不堪,寺院文物,碑記,普庵遺物等許多珍貴文物,也因世革兵禍,人為取舍,所存無幾,現僅存普庵禪師靈跡鼻涕鐘、千人鍋、白牛塔等文物,但亦受嚴重損壞,寺院也被當地群眾所占據。
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在諸佛菩薩的感應下,在四眾弟子的共同努力下,慈化寺終于迎來了復興的因緣。2004年5月28日正式回歸佛教界。并聘請中佛協理事、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宜春市佛會會長妙安大和尚任慈化寺住持主持慈化寺全面工作。
在接管寺院后,慈化寺鐘鼓復鳴,梵音陣陣,清晨四點多鐘,人們還在酣睡之中,慈化寺僧眾的鐘聲已經回蕩天空,僧眾上殿禮佛,共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晚上六點鐘,同禱萬民安樂,吉祥如意,消災解厄。除堅持日常早晚課誦外,寺院還舉辦各種定期法事活動。在學修上,晚上大眾一律進堂誦經,以報檀那之厚德。同時寺院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辦法,恢復叢林制度,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管理健全,從小事著手,狠抓道風、寺風、學風,并將慈化的一期規劃圖設計完畢;計劃恢復山門、法堂、四天王殿等梵宇,以再現當年慈化寺“天下第一禪林”的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