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我國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以來,經過五年努力,目前已有4153個村落列入國家級“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讓每個中國人有地方尋找‘鄉愁’,有場所寄托‘鄉愁’,有‘家園’可回。”國務院參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驥才說。
傳統村落消失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將進入復蘇階段
中國數千年歷史的農耕文明,留下了大量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古村落,但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邁進的過程中,由于發展太快,缺乏保護意識,大量的古村落正在逐漸消失。
在2012年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啟動之初,馮驥才曾給出過這樣一組數字——中國的村落以平均每天80至100個的速度消失,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共減少了90多萬個村落。

近日,記者再次采訪馮驥才,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我國村落急速消失的狀況是否有所改觀?馮驥才表示,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形成了規范化的流程與機制。目前,國家已經公布了4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共4153個村落入選,村落急速消失的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同時,我們的傳統村落保護意識也顯著提高。
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盧英方表示,通過五年的努力,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基本改善、保護管理機制基本建立,傳統村落將進入復蘇階段。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嬌介紹,自2014年6月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啟動以來,已為山西后溝村、吉林松嶺屯、海南白查村等223個傳統村落建立了檔案。據了解,今年我國已啟動第五批傳統村落調查,經過此次調查評估,我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將被基本納入,預計總數超過5000個。
傳統村落保護喜中有憂有過度旅游開發和空巢化現象
列入國家級名錄,有了知名度,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古村落開始大搞旅游開發,一門心思“古村落搭舞臺,旅游經濟唱戲”。
“現在的古村落開發已成套路,粗鄙化嚴重。”馮驥才說,“據我所知,一些村落騰籠換鳥,將當地村民遷走,交給旅游開發公司運營,大搞農家樂和民宿,編造偽民間故事吸引游人。”
馮驥才認為,一些地方缺乏對傳統村落價值的認識,進行過度旅游開發,對村落造成了二次破壞。“這里面,有城鎮化速度加快,我們對于精神文明層次的轉變猝不及防的原因,也有包括村民在內對于傳統村落缺乏文化自覺的因素。”

“如果我們的村落這么發展下去,再過十年或者十五年,我們認定下來的這幾千個寶貴的傳統村落就會有‘得而復失’的危險,變成‘千村一面’。這是個非??膳碌膯栴}。”馮驥才說。
他同時強調,鄉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別好的村落還需要旅游傳播出去,讓人們欣賞它、熱愛它。但是,傳統村落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為了旅游一個價值,拋掉甚至犧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價值。”
馮驥才表示,村落遺產有其獨特性,它不同于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是簡單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我們要科學研究和準確認識到它的本質與特征,找到符合它的科學規律和切合現實的辦法,來保護好它。”
馮驥才認為,從長遠來看,傳統村落保護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包括讓原住民有穩定的收入,安居樂業;改善他們的生活設施,讓他們居住更舒適、更現代、更智能;解決當地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喚起原住民的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