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大師王澍設計的文村民居
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通過大師級建筑設計與民居的結合,也探索出了一條新路。無論是王澍打造的文村、還是以“最美回遷房”引爆網絡的東梓關村,都因喚醒鄉村審美的民居建筑而走紅。
但正如建筑大師王澍所說——“建民居僅僅是個開始。”
帶領團隊打造出文村后,王澍曾拋下這些問題:“社會性的鄉村建設力量加入,如何引導鄉村的經濟轉型?各種對鄉村感興趣的人,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時隔一年左右,記者再次來到這些網紅村落,走紅之后,它們產生了哪些變化?

觀光客一批接一批 村民開起了民宿、餐館
記者的第一站便是富陽場口鎮東梓關村,這個在年初,讓吳冠中筆下的水墨江南“走入現實”的江邊小鄉村。
冬日的陽光下,遠遠看到連成一片的“網紅”回遷房,白色建筑生機盎然。比起年初僅一戶人家在圍墻上掛起彩旗,以賀喬遷之喜,如今的彩旗可就多了。46戶“網紅”新居,村民已搬進了近半。
村口新開起一家面館,50多歲的曹老板夫婦原本就是東梓關村人,過去一直在富陽城區打工。她笑著告訴記者:“年初就回來了,還是回老家舒服。”
即便不是周末,觀光客仍不少。對于沒落多年的小鄉村來說,如今的人氣可以說和過去天差地別。村民告訴記者:“剛開始看到游客來參觀還會很激動,現在看到人來人往,早不覺得新鮮了。”
記者看到,半天不到的時間,就來了兩批觀光團,一批是來自寧波的老年旅游團,另一批是某園林協會組織而來的調研團。此外,也有三三兩兩前來參觀的游客。
記者繞著民居組團一圈逛下來,A-35號最為醒目,門口已掛起民宿的招牌。民宿老板也是分到房的村民朱先生一家。

東梓關村“最美回遷房”
朱先生介紹:“自從裝修完搬進來,每周末都有朋友過來玩。現在這棟房子給父母和96歲高齡的外婆養老正好,空出來的房間做成民宿招待朋友或者游客,老人們生活也熱鬧多了。”
第二站,記者又來到藏在富陽洞橋鎮西南角落的文村,去年因大師王澍的民居作品走紅網絡。
時隔一年多,小山村美麗依舊,貫穿全村的溪水里小魚清晰可見。老人們坐在一起,在溪邊曬著太陽。雖然并非周末,仍有一批慕名前來的游客。
相比東梓關村的村民大多選擇了“最美回遷房”,文村的村民卻一開始看不上王澍設計的新式民居,參與選房的村民實際只有13戶,更多村民另外擇址自己建別墅。
東梓關村作為過去的水路交通要塞,曾經的繁華也讓村里有更強的商業意識。村口可以看到一輛輛可出租的觀光自行車整齊地停在路邊,村民還擺起了賣油墩兒等小吃的攤子,上了年紀的村民老太太也坐在路邊用竹籃子盛滿橘子,等著賣給游客。
而位置更偏僻的文村卻未看到這般景象。文村村委一名工作人員感慨:“一是村民還沒有意識到商機,其次大多數游客花一兩個小時參觀完大師王澍設計的民居建筑,基本就回去了。所以并不帶動村里的經濟。困擾在于,幾乎沒有游客可以消費的地方。”
文村村民告訴記者:“文村太小,也較為封閉,只有周末人多,分到房的村民已經開起了兩家民宿,其他的民宿、咖啡吧還在裝修。”
由于商業配套的缺失,雖然開起了民宿,但入住率并不高。
如何留住人仍是鄉村復興的難題
鄉村空心化的問題一直是振興鄉村的短板之一。即便是網紅村,同樣面臨這一問題,一撥又一撥的觀光客,來了又走了,村里的生活依然平靜。
就如相繼來到東梓關參觀的兩批觀光團,長龍般的兩條人流相繼繞著村里逛了一圈,拍完照片,一小時左右就又不見了。
去了外地工作的年輕人也并未因村里一炮而紅出現回鄉潮。場口鎮一位工作人員委婉表示:“已經有回村的年輕人,但還不夠多,住著的主要還是原村民。”
記者在探訪中,隨機進了幾戶開著門的村民家,A-1號只住了一對老夫妻,許爺爺已經84歲,兒女們都還在外地打工。他們告訴記者:“兒子在外面工作得挺好,還沒想過回來。”
A-3號門口曬著咸菜,兩夫妻悠閑地在門口曬太陽,他們告訴記者,目前的主要生計還是務農,女兒在外地讀書,念完大學應該也不會回來,而是留在城市。
A-35號的朱先生也表示,雖然父母搬回來住了,但自己的工作生活主要仍在富陽城區。

破題嘗試已“開篇”產業小鎮、藝術聚落待發酵
不過,文村和東梓關村因美麗民居建筑成名之后,相比其他不知名的村子,顯然更能吸引資本的關注。
不久前,洞橋鎮率先公布了“江南藝居文村”文創旅游項目,整體范圍包括文村和周邊的大溪村,共6平方公里,將投資30.55億元,由富陽區政府、眾安集團、中青旅聯合成立的主體投資運營商——眾安云憶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
眾安文村項目運營部主管朱逸超告訴記者:“一期文村核心區部分也就是村民沒參與選房的剩余房源,我們打包拿下,一部分做成民宿、餐飲,已經到裝修收尾階段,預計春節前就可以試營業。”
從規劃中可以看到,未來的文村不僅有大師建筑,還有四季花海、五星級鄉村酒店、商業街等各類商業。
記者了解到,項目建成后最直接的社會效益,就是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也將吸引更多人常駐文村。朱逸超稱:“小鎮建成后,可以提供200個以上的固定工作崗位,而且首先是確保文村村民的就業。”
事實上,東梓關村也在快馬加鞭。據記者了解,開元集團針對富陽東梓關文旅醫養小鎮項目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設計方案,只待后續落地。
與此同時,東梓關文化主題公園、游客接待中心、養殖基地、面積300多畝的甘蔗產業園等項目也正在建設中。
除了社會資本力量的探索,民間力量也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在文村探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一支來自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的團隊,正打算將文村作為藝術聚落的根據地。團隊負責人韓女士稱:“這里有非常契合的藝術氣質。”
對于振興鄉村,各路嘗試都已箭在弦上。探訪的尾聲,文村村委滿懷信心地表示:“明年的文村必然面貌一新,到時再來。”(文/浙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