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中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
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茶本身存在著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系到成為人際關系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熏陶。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回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
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莊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性的禪師茶;淡雅風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境。對于再現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類型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主題和表現形式的致,通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十大名茶產地:
名茶之首:西湖龍井,產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
名茶之二:洞庭碧螺春,產于江蘇省吳縣(今屬蘇州市)太湖洞庭山。
名茶之三:黃山毛峰,產于安徽省黃山。
名茶之四:廬山云霧茶,產于巍峨峻奇的廬山。
名茶之五:六安瓜片,主產地是革命老區金寨縣。
名茶之六:君山銀針,君山茶產自湖南岳陽縣君山。
名茶之七: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
名茶之八:武夷巖茶,產于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
名茶之九:安溪鐵觀音,產于福建省安溪縣。
名茶之十:祁門紅茶,產于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的祁門縣一帶。

茶文化旅游是現代茶業與現代旅游業交叉結合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屬于旅游產品分類中主題文化旅游的一種,將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自然資源、茶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進行綜合開發,是具有多種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產品。
從旅游者的角度來說,是一種高層次的旅游活動,是旅游活動中的一種高級階段。就如旅游是人們的一種高層次需要一樣,它是一種旅游活動的發展階段。對旅游開發經營管理者來說,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先進的旅游開發經營管理思想和理念,是一種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模式。
對政府部門來講,是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保護自然和社會環境,保護原生和諧的傳統文化,發展地區經濟,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讓居民和旅游者在受益和休閑活動中得到教育,并自覺地保護茶文化資源的生態經濟學社會系統工程,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
對茶葉生產、經營單位和人員來說,是從生態、健康、科學立場進行茶葉資源的深層開發,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觀點探索茶葉生產模式,探索茶葉發展的新路子,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是茶葉發展的新領域。
據悉2016年7月,國家住建部、財政部和發改委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而虔心小鎮,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建設茶旅結合文化特色小鎮的思路,可謂意識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