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們開始懷念起鄉村田園生活的恬靜與安然,“鄉愁”也成了一個牽動人心的熱詞。鄉愁是對故鄉的感情和思念,是對故土的眷戀。在這種情感的影響下,一些傳統村落的價值被漸漸發掘了出來,鄉村旅游、農家生活體驗也日益受到追捧。
但與此同時,古村落的大量消亡也讓人憂心忡忡。而隨著古村落的消失,傳統村落原來所具有的代代相繼、傳承至今的文化形態也正在發生急劇裂變,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譬如古老的建筑、獨特的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支離破碎的危險。
但與此同時,古村落的大量消亡也讓人憂心忡忡。而隨著古村落的消失,傳統村落原來所具有的代代相繼、傳承至今的文化形態也正在發生急劇裂變,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譬如古老的建筑、獨特的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支離破碎的危險。

我們知道,很多古村落除了有大量的建筑遺存、原真的歷史風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田園風光,最難能可貴的是原汁原味的保留了眾多的非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有形的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是不可逆的。如果村落沒了,那么,這筆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財富便要重返絕境。面對古村落的消亡,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曾如此感慨:“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古村落為什么會面臨如今的困境?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抓住契機發展旅游,在古村落中大肆造街,而當地居民為了在繁榮的旅游經濟中分得一杯羹,也拼命大搞建設,開發的多,利用的多,而能夠提供“保護”的相對較少,一些傳統村落因此被開發得不倫不類。另一方面,各地眼看著歷史的遺存破敗消亡而“不作為”,搞“現代化崇拜”,“推土機情結”大行其道,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破壞空間格局、改變山水脈絡、過度商業開發等,執政行為的短視,使許多古建筑、古院落、古文物等歷史遺跡逐漸消亡。
保護古村落刻不容緩,保護古村落就是留住“鄉愁”。那么,如何既留住出傳統村落的格局特色,又不影響旅游開發事業?據了解,浙江省對古村落的開發保護值得借鑒。該省以“傳統村落保護試驗田”為目標,為整個浙江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摸索出一條可行的道路。在保護利用的基礎上,適度開發文化旅游項目,為古村落保護提供經濟補償基礎,形成保護、開發的良性循環。在保護過程中,積極采取“規劃新區,保護老區,有序過渡,和諧共生”的辦法,來降低老區的人口密度,同時引導村民發展相關的旅游事業。

合理利用才是對古村落的最好保護。古村落是有生命的,讓古村落生生不息,充滿生機和活力,就要走傳承活化之路,讓古村落“活”起來,有人氣,能適宜于居住生活,而不是成為一個“空殼”和僅僅能夠參觀的死古建筑。為此,有關部門要認識到古村落的“保護”也是社會管理的一部分,引導古村落居民保護好古民居、古祠堂、古廊橋等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傳統的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一些有條件開發的古村落,可以設計為旅游路線,讓其成為新的生態旅游亮點,讓游客在切身體驗古村落的活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讓居住在村落里的村(居)民享受傳統文化帶來的價值,從而更珍惜祖先留下的物質和精神家園,自覺守護好這一片土地,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保護狀態,使其永葆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