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農耕文化?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一個新話題,其實農耕文化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老話題,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農耕文化的形成、演變和發展過程,浸透著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其繁多的種類、豐富的內容、深厚的底蘊,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潛藏著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
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思想和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在現代生活中仍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在農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中仍起著潛移默化的支撐作用,在建設美麗鄉村、保護民族特色、傳承文化傳統、助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農耕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內在動力和文化源泉。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它貫穿傳統文化的始終。中華民族近萬年的農業生產是農耕文化形成和發展取之不盡的源泉。
農耕文化是鄉村的魂和根,是農業、農村、農民無法割舍的精神命脈。丟失農耕文化,美麗鄉村就沒有靈魂和底蘊。因此,我們務必加強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時代價值,充分發揮農耕文化在育民、樂民、富民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建設“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夯實文化保障。
農耕文化是豐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在休閑、旅游和體驗農村生活時,加入農耕文化的“雞精”,能夠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提高產業的文化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從而更好地帶動廣大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村旅游業開發。同時可以拓展產業功能,延伸產業鏈條,逐步形成產業支撐美麗鄉村建設之路。
農耕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它不僅推動農業的發展,保障百姓的生計,促進社會的進步,同時衍生和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因此,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加強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使農耕文化在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凸顯更加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