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縣政府原副縣長、清河縣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鄭成明同志于2年前開始個人出資購置了3000余件農耕物品,與壩營鎮政府聯合辦起了農耕文化展覽館,2016年清河縣政府對此給予了資金支持,使其規模進一步擴大。前不久我們三人有幸再次參觀了該展覽館,共同的感受是要記住農耕歷史,傳承農耕文化。
一、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勢在必行
農耕文化是我國從未間斷的一種文化。中華文化的根主要在農耕文化。而農耕器具和傳統手工藝制作器具,其發展歷程代表著一個地域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古舊農耕器具和傳統手工藝制作器具作為農業文明的主體,蘊含著厚重而又豐富的農耕文化。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國的傳統農業曾長期領先于世界各國。主要是由于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整套的精耕細作、用地養地的技術體系,并在農藝、農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等方面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廣袤的地域多樣性、民俗多元性形成了中國農耕文化的多樣性,而其秉承的協調和諧的三才觀(即天、地、人在農業生產中的辯證關系)、趨時避害的農時觀(即“不違農時”和“用養結合”)、辨土肥田的地力觀(即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種養三宜的物性觀(“物宜”“時宜”和“地宜”)、變廢為寶的循環觀(即廢棄物質資源化、實現農業生產系統內部物質良性循環)、御欲尚儉的節用觀(即積糧以備荒)更是及大地豐富了中國農耕文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迅猛提升,農村發展日新月異,在我們這一代人跨入機械化、電子化和信息化全新時代的同時,也親手送別了穿越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農耕社會。因此,開發利用好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與自然遺產資源,收集整理古舊農耕器具和傳統手工藝制作器具、實物及其技藝資料,建設存放、保護、展覽博物館是傳承農耕文化的需要,是啟迪教育后人的需要,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是現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二、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利古利今、利國利民
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思想和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如夏歷、二十四節氣、陰陽五行等)在現代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在農村和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農業生產中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在保持地域特色、傳承地方文化傳統方面,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
有利于農業的健康發展。傳統農業中有許多好的東西,是當地勞動人民依據自身的自然資源和物種間的關系,運用本土的、獨特的、獨創的耕作技術和實踐經驗,經過世代不懈的努力形成并傳承下來的生態平衡系統和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毫無疑問就是先民給我們留下的具有重要傳承價值的遺產,是可持續發展的良好資源。
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現代農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蟲劑、除草劑等化學品,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傷害了大量有益生物,破壞了生物多樣性。要治理和改善農業的環境狀況,農耕文化中的一些環境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傳統農業注重整體、協調、良性循環、區域差異,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機制和自然生態凈化過程,利用生物間的相生相克的關系,達到盡量避免濫用化肥、農藥等,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農業生產既要追求產量,更要注重產品安全,以及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農民素質的提高。
有利于繁榮農村文化和鄉村旅游。都市人們萌發的鄉愁、鄉戀,是對生活的一種重新認識與理解,追求自然與和諧、安詳與寧靜,才是人類生活最本質的方面。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要以農為本,以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為主干,以有利于農民增收、農村受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的。農耕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也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三、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要堅持保護、發展和利用并重
目前,各地都比以往更加注重農耕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比如我市已經評選出十大古村落并加以改造保護,清河有識之士自發建起了農耕文化展覽館,王垴等村建起了村史館,等等。然而與農耕文化所承載的歷史重任而言,還遠遠不夠。
保護好傳統民居和自然村落。古村落和傳統民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村落文化景觀,都屬于它自己的一段特殊的發展歷史。這種發展歷史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和積累,形成了獨特的村落文化景觀,并成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共同記憶。這種歷史記憶,不但能增進人們彼此間的情感,促進族群內部的認同和包容,同時還是增加每一個成員的歷史認同自豪感和歸屬感。建筑是有生命的,跳躍的生命符號反映的是人文思考,它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折射著時代的進步。鄉村傳統的村落、獨特的建筑布局、生活方式、節慶習俗和農事活動都是農耕文化幾千年的積淀。建筑物是最真實的歷史記錄和有序的文化傳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必須加以保護,因為這些一旦破壞掉,就永遠不會有。
構建農耕文化展覽室。為了方便人們對農耕文化的直觀認識,在鄉村構建農耕文化展覽館、展覽室很有必要。清河縣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鄭成明就地收集即將消失的舊農具,與清河縣壩營鎮聯合辦起“農耕文化展覽館”,免費對外開放,開館后參觀者絡繹不絕,紛紛稱道。參觀者表示,在農耕文化的寧靜中,人們更能洞觀滄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間的哀樂得失,特別是讓不諳稼穡的晚輩們受到較好的傳統教育,知曉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注重古舊農耕器具和傳統手工藝制作器具的征集,搶救性地收集、整理農耕器具和傳統手工藝制作技藝。政府職能部門、民間熱心人士一道,搶救性地挖掘收集閑置、破敗和瀕臨消失的傳統農耕民俗文化遺物,諸如我市農村中傳統的犁耙繩索、柴刀斧頭、轆轤水車、推子碾子、織布紡車、榨油砌具以及桌椅板凳、鑿子刨子、角尺墨斗等等,力求求真求實,寧缺勿仿,寧舊勿新,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傳統農耕民俗用品用具風貌。成立民俗研究所,挖掘整理農耕器具和傳統手工藝制作技藝,并出版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