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占地30余畝,具有400多年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建于1559年,是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充分展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筑與設計風格,是江南園林中的一顆明珠。如今,它已經成為到上海觀光的國內外游客常去的游覽勝地。

始建為孝敬父母
豫園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曾任四川布政使。明朝嘉靖三十八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上海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后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萬歷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經營擴修此園,并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設計。此后,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清萬歷末年竣工時,整個園子總面積達70余畝。
潘允端在《豫園記》中注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豫”字有安泰、平安之意,可見潘允端建園的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豫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的退隱享樂之所。全園布滿亭臺樓閣,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宏,景色旖旎,為東南名園之冠。
歷史上數次遭劫
明末清初,潘家日趨衰落,園林也日漸荒蕪。后來,豫園數易其主,園林分割,景點破壞。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強占豫園,致使“園亭風光如洗,泉石無色”。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在豫園點春堂設城北指揮部。起義失敗后,清兵在城內燒殺劫掠,豫園遭嚴重破壞。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豫園作為駐扎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建造西式兵營,園景面目全非。至清同治年間,始又重加修葺。清光緒元年(1875年)后,豫園被豆米業、布業等二十多個工商行業建為公所。民國時期,豫園又成為廟園和廟市。“八一三”淞滬抗戰時,豫園香雪堂被日軍所焚。至新中國成立前,豫園樓堂亭閣損毀破舊,假山傾塌,池水污濁,樹木枯萎,園景湮滅。新中國成立以后,自1956年起開始整修,恢復了30多畝園景。

今日風采重現
今日的豫園有大小景點48處,昔日佳景大都恢復,古老豫園重展當年風采。入園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型假山,層巒疊嶂,清泉飛瀑,宛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黃石疊成,出自江南著名的疊山家張南陽之手,享有“江南假山之冠”美譽。點春堂景區,園亭相套,軒廊相連,花木蔥蘢,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寶樓等建筑。玉華堂前的石峰玉玲瓏,是豫園的鎮園之寶,被譽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皺、漏、瘦、透”之美。據說是移自烏泥徑朱尚書園,潘允端認為它是宋徽宗時搜羅的花石綱遺物。內園原名“東園”,本來自成一體,現在辟為豫園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僅2畝。
豫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從建園時即和書畫結緣。明代著名書畫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曾在豫園賦詩題額、揮毫作畫。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高邕、楊逸、錢慧安、吳昌碩、王一亭等在得月樓發起組織的“豫園書畫善會”成了海上畫派的濫觴。經過多年積累,豫園現珍藏書畫、家具、陶瓷等珍貴文物數千件。
另外,散布于豫園的許多磚雕、石雕、泥塑、木刻,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圖》《八仙過海》《廣寒宮》《郭子儀上壽圖》等極具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