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在省級非遺玉祁雙套酒的故鄉——無錫市惠山區玉祁街道,55歲的雙套酒技藝傳承人嵇偉,帶著十余名師傅拉開了釀造季的大幕。浸米、蒸飯、開粑,堆醅、落缸、榨酒,和祖祖輩輩一樣,為釀出一壇好酒,師傅們要手工打磨完成30余道工序。
雙套酒的發源地是禮社村,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江南名村,如她所孕育的雙套酒一樣,在800多年的歷史演進中,禮社始終堅守“天人合一”的自然生長邏輯,不斷孕育新的力量。

禮社村始于南宋,寓意“尚禮守法安居之地”。在近千年的時光里,這種以“尚禮守法安居”為核心的“禮”文化,主導著禮社人的生產生活,帶來富足和安康。清乾隆年間,憑借“錫澄武中心樞紐,江湖河匯合分流”的交通優勢,禮社興建街市,成為江南著名的“米碼頭”“繭碼頭”,催生了中國最早的工商經濟。禮社村人才輩出,誕生了“一門四博士”“兄弟兩院士”的傳奇,更出現了中國經濟界的“雙子星”——孫冶方與薛暮橋。
這樣典型的江南名村,卻沒有許多人想象中“小橋流水人家”的“標準化”景觀。走在禮社老街上,3米寬的青磚路,兩邊是修舊如舊的民房。散布各處的名人故居、紀念館,后面就住著普通的村上人家,晚清風格的木柵花窗里,飄出飯菜的香氣。街頭的老式理發店里,一位老人在剃頭,略顯雜亂的格局滿溢煙火的氣息。

禮社的美,是不加雕琢的質樸之美。“真正的傳統鄉村,一定是那種原汁原味的美,既不能臟亂破敗,也不要精心修飾,該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玉祁街道黨工委書記黃華晟告訴記者,禮社村的建設始終遵循“小規模開發,大范圍保護”的理念,盡量保留村莊本來的風貌。房舍、店鋪、戲臺、河道,一律修舊如舊。修葺后的每棟房子都住著人,禮社是“活”的千年古村。
好看的皮囊難免似曾相識,有趣的靈魂卻是萬里挑一。鄉村之美,建筑可以模仿,風景可以復制,唯有根植于當地歷史傳統的文化無法拷貝。禮社美得獨特,不僅因為雙套酒、龍舞、舞鳳、大餅制作、禮社山歌等眾多獨有的非遺,更在于,這些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至今仍然深深植根于當地人的生產生活,在人民代代相傳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