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老年何處安放?隨著養老服務市場的全面開放,答案越來越豐富,選擇越來越多元化。人們可以選擇家庭養老,也可選擇在養老院養老,甚至還可以到禪院寺廟安度晚年。據報道,浙江建德有座廣安禪寺,就辦起了安養院,現在有55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老人在此常住養老。
相比那些硬件設施比奢華拼高端、造價昂貴的養老機構,偏安一隅的廣安禪寺安養院非常樸素。除了為老人健康和生活方便考慮對全院所有衛生間進行了真空廁所改造外,4棟32間寮房,陳設布置都很簡單。不過,在這里,老人們不僅能夠修身養性,還過著“自己為主,他人為助”的生活,每個老人都“老有所為”,此情此景,仿佛世外桃源。

巧用禪寺資源,對接傳統文化,廣安禪寺的安養院,為老人們養老提供一方好去處的同時,更是在打造一個養老的共同體。寺院、僧眾、義工、老人和子女親屬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讓佛門清凈地成了老人們的心安之處。這種其樂融融的養老生態,融合了多種資源,聯合了多方力量,是對傳統養老服務觀念的升級,是養老市場開放抵達的全新境界。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就應該像廣安禪寺那樣,善于盤活社會資源,在破解養老難題上既大開腦洞又結合實際,想象并創造更多的可能。
現實中,“養老+”思維下的養老模式創新已初步顯現,除了廣安禪寺利用禪寺資源和傳統文化與養老相加的模式,還有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森林康養”,與田園生活緊密結合的“田園養老”……這些養老新模式,契合了多元化的養老需求,同時也盤活了社會資源。更重要的是,模式創新衍生的養老共同體、養老產業鏈,還有利于刺激產業發展和激發文化魅力,產生“落一子而滿盤活”的效應。

廣安禪寺安養院內,已經形成了養老共同體。而“禪寺養老”的模式創新,對于整個養老事業而言,又何嘗不是養老共同體的一份子呢?黨的十九大報告里說,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盤活社會資源,打造養老共同體,正是在新時代實現養老新愿景的必由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