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歷史遺存資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的省份之一。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鎮)化縱深推進的過程中,浙江與不少兄弟省份一樣,也面臨著經濟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嚴重沖突,許多有價值的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古鎮、古村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些甚至永久消失,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在啟動特色小鎮建設的當口,用什么態度處理好這一困擾多時卻又無良法解決的難題,無疑是對黨委、政府的莫大考驗。
浙江的思路是,堅決不走犧牲歷史文化遺產的老路,反對大拆大建的粗暴做法,堅持保護優先,提倡合理利用,創新工作機制,讓富有價值的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古鎮、古村落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贏得尊嚴、享有地位,讓歷史文脈永遠延續。循著這一思路,通過一系列活化利用的探索實踐,逐步形成文物活起來、居民聚起來、產業興起來的良性格局。大致分為三種模式:

一是成片保護、活化利用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松陽模式。松陽隸屬于麗水市,是浙江中部的一個山區小縣,一直以來發展相對滯后,但古村落資源極為豐富。一方面,這些古村落可資現代旅游發展的獨特文化價值十分突出,但另一方面,由于年久失修,保護維修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沒有結合特色小鎮建設,沒有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文物基金會的指導與支持,很難想象會有一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工程順利啟動。
實施“拯救老屋行動”這項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工程,既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條件,又帶動了民宿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拯救老屋行動”基礎上規劃建設的松陽茶香小鎮,亦因此脫穎而出。這種政府引導、民間組織、村民參與、共同致力于傳統村落復興的做法,收到了特色小鎮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共生雙贏的效果。
二是修舊如舊、充分利用的模式。這類案例最多,不少特色小鎮建設中,均有效果不錯的實績。僅舉一例,比如杭州市余杭區在規劃建設夢想小鎮時,就很好地照顧了原有環境肌理,保留了歷史形成的江南水田、歷史老街、近代水泥廠等遺存,尤其將以無蟲、無霉、無鼠、無雀著稱的天下糧倉(共6組12座)原封不動,稍作整修,或辟為陳列館對外開放,或成為青年創客追逐夢想的創業樂園,周邊配置各種創業要素單位,古今交融,韻味獨具。

三是建新如舊、傳承發展的模式。主要體現在具有濃郁民族建筑風格地區的項目建設上。如在我國唯一一個畬族自治縣——景寧縣,規劃建設畬鄉特色小鎮,其中開辟的畬族風情展示體驗區,就是按照傳統畬寨建筑風格和建筑工藝打造復制了一個原汁原味的畬寨,雖然仿古新建,但畬族文化符號純正、建筑標準嚴格,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歷史傳承意義。當然,這種模式不宜多搞,多了濫了必定適得其反。尤其要避免拆了真遺跡、建造假古董的行為,以免貽笑后世。
浙江建設特色小鎮的時間不長,總體上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還需要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提高。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文化建設問題,更是一個宏大的課題,特別需要悉心培育。新型特色小鎮在進發的每一個歲月里,如何更好地扮演傳承區域歷史文化、建設區域現實文化、開辟區域未來文化的領頭雁、示范者角色,助推文化建設新高潮,不只是一個實踐問題,還是一個理論問題,需要潛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