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寧波小城鎮治理正處于首年驗收迎考的沖刺階段,各城鎮紛紛攻堅克難、提速提質。針對具有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小城鎮治理,不僅是對環境的綜合治理,更是在傳統文化的挖掘中培育與發展各項產業,在富民的基礎上提升百姓幸福感。
在傳統產業發展中傳承歷史
小城鎮的綜合整改并不意味著要讓城鄉面目全非,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好的完善發展。慈溪觀海衛鎮鳴鶴古鎮素有“鶴皋風景賽姑蘇”的美譽。古鎮內,四合院、走馬樓、人字坡青瓦頂、馬頭山墻,以及宅內雕琢精致的花格門窗等極富韻味,文化氣息濃郁。自全面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以來,當地政府通過對敦本堂、資敬堂、藥王殿、三方弄區等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挖掘其中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將歷史時期古鎮景觀的原貌保護并延續下來,成為特殊的歷史博物館。

鳴鶴作為中國國藥業的發源地之一,被業內譽為“國藥首鎮”。鳴鶴古鎮的崇敬堂內設立鳴鶴國醫館(又名“上海國醫館鳴鶴分館”),將古老的中醫文化、稀缺的名老中醫資源、地道的中藥材與現代化、人性化的醫療產業相匹配,既為當地城鎮居民提供實在的醫療資源,又在產業的發展中續寫中醫文化。“聚源號”是位于鳴鶴古鎮湖濱廣場的老字號,以做年糕餃為特色。從前,這里是村民的舊房,通過綜合整治并引進老字號,提升產業檔次,原先的農民搖身一變為商戶,生活品質得到巨大改善。
對歷史建筑充分的開發利用自然少不了歷史傳統文化的有力支撐。鳴鶴古鎮規劃打造成為國內首個國藥休閑養生山水文化名鎮。在古鎮,養生體驗和傳統文化活動很多,比如每年的全民“養生旅游節”、“全民飲茶日”、“青瓷文化節”、“尋年味”等,還有傳統的特色工藝,比如手工年糕、拉糖球、打麻糍等。
鳴鶴以“內外兼修”之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在注重路面、水體的同時,以行政村為載體,廣泛發動群眾,開展背街小巷和庭院整治,在庭院整治中摒除陳舊習慣,結合周圍環境特色,將原本雜亂的各類廢棄物進行整理擺放,變廢為景,打造看點亮點,點綴美好生活。
“對于沿街房屋,我們實行‘大房子政府改、小房子百姓改’的機制,對百姓的改造進行適當的補貼,使百姓能夠在整改的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同時也提升他們參與整改的積極性。”觀海衛鎮副鎮長沈世爭說。
挖掘民俗文化提升城鎮軟實力
鎮海區澥浦鎮在此次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以保護民村民俗為總體規劃方向,按照“政府主導保護、市場主導利用”的原則,突出保護傳承,打造有記憶的街區、有故事的小鎮。
“澥浦船鼓”、“澥浦農民畫”是澥浦鎮的兩項省級非遺項目,在城鎮治理規劃上,澥浦鎮大力推動農民畫傳承基地建設,積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將傳統、現代、古典、時尚等多種元素融入其中,開發制作成例如推出靠枕、布袋等民俗文化衍生產品,增強非遺文化活力。
鄭氏十七房是澥浦鎮著名的明清古建筑群,十七房一期擁有18000多平方米古建筑,其中的民宿、餐飲、商鋪等都是圍繞明清風格打造。在保護性修繕方面委托開元集團進行經營管理,專業的市場化運作手段讓十七房的經營和宣傳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十七房開元二期項目正在開發建設,擴大十七房的整體規模,使十七房不再是“即來即走”的景點,而是成為“吃住在這里”的規模化景區。
為突出文化價值和作用,澥浦鎮通過冬至巡游、新春廟會、農民畫創作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展現澥浦“千年古鎮、品質小鎮”的建設成果和環境整治日新月異的變化歷程。“通過活動,傳承才有群眾基礎,才會賦予歷史文化以現代意義。”澥浦鎮黨委宣傳委員劉晨說。
截止目前,澥浦全年共完成拆違面積17.555萬平方米,完成舊住宅改造面積14.099萬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改造面積15.07萬平方米,完成舊廠區改造面積4.8萬平方米,推進老集鎮危舊房棚改工作,完成拆遷3.8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