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么都往里裝,不能盲目把產業園區、體育基地、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戴上特色小鎮帽子。
近兩年,特色小鎮熱潮不減,不僅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個互聯網園區項目也紛紛加入特色小鎮的建設中來。因為特色小鎮的良好發展,為我國城鄉一體化的實現也作出了一分貢獻。
但是,盲目的建設特色小鎮并非啟動此項目的初衷,如今過度的房地產、園區開發使得部分特色小鎮面目全非,如果失去了最初目的,特色小鎮就不再富有意義。

特色小鎮千篇一律失去意義
在全國都積極投入特色小鎮的建設的當口,在全國范圍內的特色小鎮數量持續遞增,甚至同時在建的小鎮就有千百余個。而只是追求小鎮數量,并不是建設特色小鎮的最初目的,尤其是加持政府的各項支持指標,小鎮的建設反而變得有些盲目,各個地區的特色小鎮開始千篇一律,失去了本地區應有的特色。
另外,為了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諸多城鎮的小鎮翻新與建設絡繹不絕。原本是良好初衷,卻因為進擊盲目而偏離了本來的軌道,在各大鄉鎮盲目翻新重建,使得原本充滿地域特色的小鎮失去了原有色彩,變成了與多數機械建設下的小鎮相同的產物。
特色小鎮失去特色二字,千篇一律不過是填補城市空洞的普通磚瓦。
保留自身色彩方能留住情懷
自小鎮建設以來,一直提倡的都是小鎮文化背景的保留與加持、地方特色的發揚與宣傳,唯有為每個特色小鎮保留住其自身特色,才能真正宣揚特色小鎮建設的真正目標。
無論是擁有歷史傳承文化的傳統特色小鎮,還是新興的互聯網科技小鎮建設,建設的最初目的都是為了宣揚一份文明,推進一份技術發展。而如今要做的,并不是繼續盲目增加所謂的特色小鎮數量,而是仔細思考建設小鎮的意義,為每一個存在的特色小鎮定制專屬于其自身特色,避免盲目翻修更改,保留其原本風貌和文化背景,才能稱之為特色小鎮,方能成為偌大城市中吸引人前來的獨特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