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時期,李鴻章曾為這座徽州宅邸題名,如今卻無辜被拆,一位清華博士拯救了它,將這棟老宅搬到黃山腳下,本無人問津的豐樂湖,竟打造成一片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不知征服了多少文人騷客。而這里的奇景,竟不止于山上,倘若在山腳轉悠,你還會遇見豐樂湖,湖面水汽彌漫,宛如仙境。迷迷蒙蒙之中,一人一舟湖上蕩漾,悠哉悠哉,怡然自得。碼頭處則連著,漫山遍野的花草樹木,幽靜得可以聽到竹筍生長的聲音。往深處一走,你還會發現,竹林疏影間,竟生長出了,一棟棟別致的徽派建筑。

德懋(mào)堂
傳統卻不失精致還拿下全國人居建筑金獎這些宅子出自哪位高人之手?!宅子的主人,清華建筑系出身的盧強說,它們都是13年前要被拆遷,破敗了百年的徽派民居,挪到山上,就成這樣了。額,把宅子搬到這個仙境,修復成現代化的建筑,卻和自然和諧共處,竟然還有人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這事還得從盧強的大學講起。
NO.1
在清華研讀建筑專業期間,盧強和導師訪遍了皖南村落建筑,他看到古徽州古老的靜謐,也看到開發商不負責任地開發土地,卻對傳統民居不管不顧,不禁生出一絲傳統式微的感慨。
而在安徽歙縣,他遇見了德懋堂,那是中興名臣李鴻章,年少就讀的私塾,諷刺的是,因為沒掛牌成保護單位,這棟百年建筑已經敗瓦頹垣,蛛網積塵,不久后,還要被整座拆毀。

聽說德懋堂的命運后,盧強不解,而且痛心,“這些百年建筑,怎么能就這么看著它沒了。”一氣之下,他決定買下德懋堂,然后整座搬走,搬的地點也想好了,就在不遠處的黃山東麓豐樂湖。
十幾年前,第一次去豐樂湖,雖然湖區未經開發,稍顯粗糙,但煙霧繚繞,水天一色的景色,擊中了盧強的內心。
“要讓古建筑活下去,不能當成文物供養,得還原到生活中去”,把宅子搬到豐樂湖湖畔,改成客棧供人們落腳的念頭,一下從他的腦里冒了出來。


NO.2
2002年,清華博士畢業,雖然沒多少人看好,他的民居拯救計劃,盧強還是獨自跑回了安徽,買下了德懋堂和附近的民居。為了給這座“古民居”,來一次重生大手術,盧強召集了一幫強大人馬,包括建筑界的泰斗單啟德,選擇原拆原建的,高成本修復模式。
為仿建古徽州的青磚大門,他們跑到北京去,做好三四百斤重的大門,才運回黃山。“德懋堂”的匾額丟失了,盧強就特地找李鴻章的手跡,“德”、“懋”二字,請書法家添上“堂”,重新掛在廳堂。



就連走廊上的圍墻,仔細一看,也是徽州特有的云紋古磚,只能人工制作,少花不了功夫。修復后的德懋堂,白壁黑瓦馬頭墻,榫卯,雕梁,滿滿都是百年前,徽派建筑的印跡。而當你走了進去,里面的現代感又會,讓你感到一陣舒適,絲毫不覺老舊。
在不影響老宅原貌的基礎上,盧強以輕型飛機機艙材料,組建了一個個豪華套房。細致到里面的生活用品,每一樣都是細心配備,客房里用的牙刷、梳子,以麥秸稈為原材料,紙巾是可降解的原生木漿。而洗浴品,配的是當地獨有的生姜洗發液,還有乳木果沐浴。有個90后跟盧強形容,德懋堂的重生,就像奶奶突然來了電話,“閨女,我們家安wifi啦!你什么時候回來?”

NO.3
沒有海灘,也沒有狂歡,盧強喜歡把這里稱為,“中國人的度假方式”。在凌空20多米的棧橋上,聽風劃過竹梢的聲音,還有連綿的鳥鳴。黃山德懋堂,最文藝的六件事到了宅子里,往露臺一坐,發發呆,處處都是不一樣的風景??吹接行I的時候,可以下到餐廳,吃點當地的美食。
2016年,盧強已經陸續搬遷了6座古宅,分布在九華山、武夷山、滬沽湖,搬的都是被拋棄的老民居。

每一處德懋堂也都不同,黃山是徽派大宅,武夷山下宋代書院,瀘沽湖畔摩梭族木樓,九華山則有那么些禪道。換別人,德懋堂可能會直接復制粘貼??蓪ΡR強,每一個德懋堂,都是一次大手術。落地之前,盧強總要作些調研,像這個地方田里種什么,養育了哪些故人、故事。
他說:“好建筑是自然而然從土里長出來的,好比長城、故宮,一眼就讓人想到中國及其歷史”“城市是在發展,可傳統更該被被銘記”,他說,“想把那些古建筑從水墨畫里拯救出來,那些都是我們來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