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陽東梓關村曾以白墻黛瓦的“最美回遷房”走紅網絡,西湖區玉泉村的蘭家灣也以精致秀雅的嶄新風貌受熱捧,成為杭州人趨之若鶩的世外桃源。而今,“杭派民居”這幅美麗鄉村的水墨畫卷還在杭州各地徐徐展開。
2017年年底,淳安縣“杭派民居”示范村、汾口鎮茅屏村“杭派民居”一期弘仁坊完成搖號選房,共有39戶家庭成功選到心儀的居所,成為當地“杭派民居”示范點的首批體驗者。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杭派民居”環嶂擁翠,助力鄉村成長為宜產宜居的一方熱土,正是十九大科學理論的深度貫徹、生動寫照。

杭派民居獨具特色
改善民生贏得民心
杭州全力打造“杭派民居”示范村,總的目標是:以兩年一批為建設周期,依托當地自然風貌和山水資源,分批打造,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符合現代生活需要的新型村落榜樣,形成廣大百姓安居樂業的民居典范。
新時代的“杭派民居”,核心突出、內涵豐富:大天井、小花園、人字線、直屋脊、粉黛色……賦予“杭派民居”特有元素,整體布局和風格融入周圍自然山水,實現了天人合一。
城邑之粹,依于山川。杭州各區縣(市)小環境不同,“杭派民居”也就有了微調版本。多山村莊,將依照山坡地的獨特地形地貌,打造依山就勢、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建筑景觀,形成野趣山居型。親水村莊,將保護水系水網,塑造臨水而居、“小橋流水人家”式的江南水鄉人居環境,形成杭韻水鄉型。農田村莊,圍繞農業布局,凸顯田園風光,建設詩意田園型。
對于示范村創建項目,市縣兩級給予一定資金扶持,重點扶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公益性建設項目。項目扶持資金按照重點示范村和一般示范村兩類,采取因素結合分配,有效提升了“杭派民居”示范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截至目前,市財政已累計投入資金6000萬元。
改善民生,贏得民心。來自淳安、西湖、富陽、蕭山、余杭、桐廬、建德的12個村作為“杭派民居”的第一批獲益村,目前,已完成近800戶農戶新居建造,既有當代風格,又兼古韻風雅,贏得滿堂喝彩。據問卷調查顯示,人們對“杭派民居”相當認可,“非常滿意”率和“滿意”率占調查結果的98%。

美麗家園宜產宜居
振興鄉村不懈奮斗
當前,“杭派民居”已成為鄉村發展的有力引擎,驅動產業融合發展。比如,西湖區玉泉村蘭家灣,有90%的農戶開設民宿、餐飲、傳統小吃、戶外用品、花藝等業態,為市民、游客提供“慢生活”樂趣,并與青芝塢打通融合,成為距杭州鬧市區最近的世外桃源。
比如,淳安縣茅屏村遵循大環境的山水景觀格局,投資230多萬元在原山體、古井、巖石基礎上打造山體景觀公園,發掘農旅資源,并充分利用沿千汾線田地交通優勢,積極開發生態經濟農業,建設村西湖畈2518畝的現代農業體驗園區,力爭打造成產居深度融合的產業“樣板區”。
“杭派民居”的區域領航成效,來自于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的不懈奮斗。為扎實推進“杭派民居”創建工作,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市縣兩級在項目資金安排、用地指標上給予一定傾斜,不斷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市縣兩級成立“杭派民居”示范村建設領導機構,按照規劃布局整體化、土地利用集約化、單體設計差異化、材料首選本土化、功能配置現代化的要求,做好建設詳細規劃,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創建工作,確保規劃先導,繪好藍圖。
在建設過程中,各地注重形成長效工作機制,明確職能分工,層層抓落實;定期召開工程現場監理會,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建立民主監督、民主協商、民主管理制度,有效發揮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聰明才智。
第二批“杭派民居”示范村工程已于2017年啟動,淳安、富陽、蕭山、余杭、桐廬、建德的11個村,將進一步推廣“杭派民居”的有效經驗。未來,杭州全市將繼續精心謀劃、多措并舉,以高標準、嚴要求規劃實施“杭派民居”建設,培育具有獨特韻味的農村新型業態,為廣大農戶不斷增添獲得感與幸福感,以滿足人們對鄉村美好生活的熱望。(文/杭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