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好萬好,比不過家門口上班好。這是每個人內心都有著的美好期盼。然而,對于很多人來說,遠離家園、外出打工、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已成為一種常態,在家門口就能就好業,在他們看來似乎有些遙遠。
不過,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尤其是一批優質特色小鎮在全國各地的落地,更多的人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將成為可能。
1月5日,在2018特色小鎮創新發展年會暨新型城鎮化論壇上,業內專家們一致認為,特色小鎮建設的最終命題是讓老百姓更好的安居樂業,而建設特色小鎮的前提,是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因為有了產業才有就業,“樂業”方能“安居”。

樂業的特色小鎮
“城市要可持續發展,必須把城市的空間和就業讓給年輕人。“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特色小鎮的建設也要如此。中國特色小鎮下一步的發展,不是缺人才、缺資金、缺規劃,最缺的就是這種“理念”。
在魏建國看來,特色小鎮不是旅游小鎮,不是加工小鎮,不是污染小鎮,而是一個綠色、健康、美麗的新型的產業小鎮。
有宜居環境,有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產業,在擁有這些條件的地方建設特色小鎮,相當于把城市“搬到”了農民身邊。就近就業、就地城鎮化,也將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也認為,特色小鎮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解決人在這里的安居樂業。產業發展起來,人氣才能聚起來。
那么究竟應該發展什么產業,能夠擴大就業門路?“我們要考慮發展的產業能不能在這個地方立足、發展、壯大,能不能在國內甚至是全球擁有競爭力。“盧中原表示,消費升級的一些新的動態,是確立產業升級和產業布局的重要依據。
新型城鎮化領軍人物、金誠集團董事長韋杰則認為,特色小鎮如果沒有特色產業化作為支撐的話,這個小鎮會失敗。所以,特色小鎮建設,要兼顧基礎設施、房地產發展,更重要的是特色化產業的整體投資運營。
但是,并不是有資源的地方就可以做特色小鎮。在韋杰看來,特色小鎮是需要論證的,需要與外圍的資源進行匹配。“只有當外部資源能夠匹配上當地自身資源,這個時候特色小鎮才是可行的。”

安居的特色小鎮
當下,全國各地特色小鎮建設熱潮風起云涌,有望成為拉動中國未來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與此同時,一些值得警惕的現象逐漸浮出水面。
“自中央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發表了以后,全國各地都在城鎮化上面做了研究,但是很大一部分地區,首先想到的是依靠房地產,依靠大規模的投資來進行新一場的造鎮運動。”魏建國認為,這是一種對中國新型特色小鎮的一種誤解,他稱之為“非理性的城鎮化建設”。
一旦特色小鎮的發展引入房地產,勢必會拉高土地成本,特色產業則難以實現,最后會演變成房地產一業獨大,并帶來大量的小鎮庫存,為當下三四線城市高庫存壓力雪上加霜。
當下房價高居不下,還有大量的房地產企業參與特色小鎮的建設,安居樂業里的‘安居’變得更加難以解決。
針對這個現象,韋杰認為,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這個問題可以同步解決,只要實行房地產“雙軌制”。既讓商品房繼續發展,同時也提供廉價租房,解決年輕人留在城市的問題。
在韋杰看來,特色小鎮是實行房地產“雙軌制”的最佳試驗田,因為小鎮在綜合供地和用地政策上,成本比較低。而這也將是特色小鎮在產業升級、安居樂業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解決方案,也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需求。
特色小鎮未來發展趨勢
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是大勢所趨,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發展特色小鎮,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建好特色小鎮,更不是在短時間就可以打造出成功的特色小鎮。
國的特色小鎮一定要走特色的產業化之路。在產業化的過程中要走雙軌制,更重要的是要加數字化,這才是真正的特色產業。所以,特色小鎮的規劃、投資、推進,既考慮整體的商業發展,又考慮了城市化的發展,同時最重要的是產業化的發展。
比如張家界天門仙境小鎮、汨羅詩歌中華小鎮、盱眙龍蝦小鎮、高郵光明小鎮,這些收錄于《中國特色小鎮2017年度發展報告》中作為實踐案例的特色小鎮,每個都有獨具特色的核心產業作為發展基礎,同時提供豐富的配套產業,為特色小鎮注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