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各地特色小鎮建設熱潮風起云涌,各行各業對特色小鎮可謂青睞有加,無不將其看成一個創新突圍的有效途徑,一個新的產業突破點,希望借助政策優勢積極參與其中,從而實現自身的產業轉型和發展壯大。
這股風潮對特色小鎮的建設來說有喜也有憂。喜的是,特色小鎮擁有了如此廣泛的民意互動和產業共鳴;憂的是,風風火火的大潮之中多了些沖動與跟風,少了些冷靜與理性。

思考一:
在國家鼓勵政策帶動下,全國多地創建特色小鎮,有些地區出現了比拼數量、定位雷同的現象,在此過程中,如果缺乏理性規劃和引導,可能會導致特色小鎮建設出現重復和過剩,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目前,已有127個、276個小鎮分別入圍住建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綜合政策信息獲悉,到2020年,全國將培養1000多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十三五”期間,各省共計規劃了超過1370個特色小鎮。
客觀地說,并不是所有特色小鎮都能夠最后成功,前瞻產業研究院衷心提醒,各地政府若能夠真正用心去發掘和培育,而不是盲目地只是在數量上攀比,那么各地特色小鎮成功的比例勢必會更大,政府預期的效果也會更明顯。
思考二:
目前,部分地區對“特色小鎮”概念與定位認識深度不夠,以老思路、老經驗決策引導,對特色小鎮建設有害無利。
“特色小鎮”最早由浙江省政府提出,旨在搭建新型產業平臺,培育特色小鎮,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發展。特色小鎮的概念特征可以總結為:相對獨立于市區,區別于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具有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征。在此需要指出,特色小鎮并不是農村的放大版,而是城市的縮小版。正如業內專家所說,特色小鎮是地域文脈的彰顯,是生態自然的凸顯,是城鄉一體化的節點,是新型城鎮化的新模式。
與傳統工業園區相比,特色小鎮是一個融產業和生活為一體的綜合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是一個以產業為核心,以項目為載體,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活生生的生命體。目前,部分地區仍以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的傳統思維謀劃特色小鎮建設,對其產業、文化、社區等多種功能的融合考慮不夠;有些地區創建特色小鎮不深入挖掘傳統產業特色和人文地理環境,寄希望于商貿綜合體等新建或重新整合包裝的載體。這些無疑會步入概念認知的誤區,對特色小鎮的建設有害而無利。
思考三:
從本質上說特色小鎮是生長出來,而不是刻意打造出來的,更不是任意克隆出來的。特色小鎮的發展靠的是“培育”,而非“打造”,每個特色小鎮都是限量版的,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
不得不說,特色小鎮絕不是特色地產,它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否則就無從談起。眼下,有些地方出現了不好的苗頭,那就是本末倒置,舍棄自身特色,或簡單模仿歐美小鎮模式,或生搬硬套浙江特色小鎮做法,不從本區域特點出發去做深度調研和挖掘。特色小鎮其實一直都有,在提出“特色小鎮”概念之前就一直存在,它們在自己土壤中悄然生長,需要的只是發掘和培養,而不是“憑空捏造”和“空降奇兵”。最好的案例莫過于德清莫干山小鎮。作為一個以民宿為特色產業的小鎮,它的產業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是先有市,后有場,也就是說,是先有了自發的市場消費之后才有了政府相應的規劃與管理,最后才有了享譽業界的“莫干山特色小鎮”。這樣一個獨具特色小鎮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它無疑完美地印證,真正的特色小鎮是自己“生長”出來的。
特色小鎮首先特在產業——特色產業+旅游產業;其次特在功能——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再次特在形態——獨特的小鎮風貌+錯落的空間結構+自然的生態環境;關鍵特在機制——以政策為引導,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開發運營機制。特色小鎮的“特色”至少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特色的“廣度”,即小鎮擁有多少新奇別具的特色;另一個維度是特色的“深度”,即唯一性,指的是某個重要產業或者空間特色是具有本地區“唯一性”,還是具有全省、全國乃至全球“唯一性”。與莫干山小鎮相比,不得不說,目前大部分的特色小鎮缺乏特色產業支撐。特色小鎮建設具有投資周期長、回報慢的特征,需要長時間和大規模的融資支持,沒有支柱性的特色產業必定難以為繼。那些靠簡單復制、簡單克隆、無中生有、空降奇兵而成的小鎮有著先天造血功能不足的缺陷,如果跟風盲從而不注重深度引導和培育,其中大部分走不長遠。

思考四:
產業是特色小鎮的核心,文化則是特色小鎮的靈魂,而非遺是文化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小鎮發展特色旅游產業的根本所在。
文化尤其是非遺,是特色小鎮的靈魂,也是未來小鎮品牌輸出的基礎。文化與旅游是特色小鎮的必備功能,產業+旅游是特色小鎮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特色小鎮要有旅游,對此我們提醒——除非旅游小鎮,特色小鎮絕不能以旅游為起點,但旅游絕對是終點;旅游,是小鎮特色產業的輔助。旅游說到底是文化的比拼。特色小鎮文化的挖掘,借助具有廣泛共識的IP(知識產權),能夠具有更廣泛的知名度和認可度。特色小鎮要去做有情感的IP,有故事的IP,有深度的IP,以此將自己的文化、情感和對生活的理念有效傳遞出去,贏得粉絲和人氣。針對當下一些小鎮的做法,我們提醒: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不是IP而是農產品。比如荷花小鎮龍蝦小鎮,對于這種類型的小鎮來說,荷花不是IP龍蝦也不是IP,只有結合地域性文化對荷花龍蝦進行深度挖掘與衍生,才可能形成富有小鎮鮮明特色的IP,才能有助于形成小鎮的特色旅游。
對于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小鎮,我們建議采用業內“金繕”和“織補”的理念進行修復。所謂“金繕”,就像傳統的瓷器修補一樣,將那些破裂殘缺的文化遺址、文化碎片修整成一個新的整體,尤其是老建筑、老街區等,從而具有新的文化功能。所謂“織補”,就是將過去的、現在的、新的、舊的文化有效銜接達成平衡,延續過去,立足現在,織補未來。這其中,文化不變,民俗當先,修舊如舊,新舊共生。不能像之前一些古鎮開發,或一味仿古,或一味翻新,或異想天開。保留并改造歷史建筑讓其有機生長,是對記憶的尊重,對歷史的傳承。跨空間、跨時間的情感鏈接是最具人性與個性的“特色”,沒有任何兩個小鎮的歷史和文化完全相同。在這樣的小鎮里,自然與現代共存,小鎮不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件作品,它充分體現獨特的設計文化:根植傳統文化,活用現代設計,將本色彰顯到最大程度,呈現出讓人向往的魅力。
思考五:
特色小鎮的規劃與設計要去標準化、去程式化、去地產化,小鎮的規劃設計不能全部任由地產商和設計院主導,應該也必須有文化學者、民俗專家和藝術家的介入和參與。
現在部分地產商和設計院,多以地產化的運作思維,設計規劃出一批博得當地政府眼球的項目方案。這些落地的項目初看起來確實是有文化、有內涵、接地氣,且具地標性,若放眼全國和世界就會發現,其中大抵多是復制性、程式化的,而這正是國內千城一面現象的根源,這類項目也正是這種現象最直接的始作俑者。
特色小鎮要防止千鎮一面,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做到去標準化、去程式化、去地產化,防止照搬照抄,防止形象工程,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別具匠心。在這過程中,我們建議邀請文化學者、民俗專家和藝術家介入,讓他們能夠參與到項目的規劃設計中,出謀劃策,讓小鎮能夠一鎮一面,一鎮一景,真正擁有獨特的地域風貌、文化底蘊、個性特色、設計美感和審美內涵。
思考六:
特色小鎮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從根子上說,它不能是一個商業項目而應該是一個生活社區,其核心并不是“鎮”,而是“人”,它的文化核心是構建和諧的社區鄰里關系,營造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關系。
特色小鎮是產業的,也是文化的,也是生態的,說到底是生活的,它不該是一個商業氣息濃郁的旅游區,也不該是一個冷冰冰的特色產業區,應該是一個以人為本,和諧融洽,人情溫暖的生活社區。在產業和旅游功能之外,特色小鎮一個突出功能應該是社區。在這個社區里,人們以一種安心穩定的生活方式生存,過著生態美、功能全、生活慢、人情暖、體驗足的詩意生活。社區有旅游,但少了旅游區的喧囂和混亂;社區有產業,但比產業園區生活的氣息更為濃郁。重視社區文化的構建,重視人情的構建與人性的構建,重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構建,重視社區功能的營造:造境、造心、造人、造失去的鄰里關系,社區因此有了人的溫度,存在的溫度和生活的溫度。我們希望,全新的“特色小鎮”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新的生活空間,新的社會理念與社會實踐,而不是從一開始就變異為一個有待日后徹底修正的,毫無生活氣息的,冷冰冰的產業體和商業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