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當前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受重城輕村觀念影響,對鄉村的投入不足和不平衡,由于缺乏協調,有些項目存在重復建設、互相沖突的問題;發展建設缺乏長效機制,模仿城市的做法使鄉村環境和生活遭受沖擊和破壞等等。面對這些問題如何振興鄉村?我們有以下幾點想法。
1、鄉村振興的愿景
中國自古是鄉村社會,人們安居樂業。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古代鄉村美好意境的寫照。今天提出振興鄉村,是要鄉村功能完善、人居環境美麗宜居,各具特色,還要達到鄉村發展有人氣、有活力,適合生產生活“詩意棲居”的美妙意境。

2、優化鄉村布局
鄉村振興不能脫離城鎮化的大背景。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不同地區的村莊會出現分化,不可能所有村莊都振興。鄉村振興不能簡單按行政單位,按照所有村莊全方位實施。應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要素,依靠有活力、有資源、帶動力強的村莊,因地制宜地采取小集中,大均衡的模式有效推進,從而帶動鄉村全面發展。對于一些不具備條件的、人口流失的空心村,應退宅還田還林,恢復生態,實施生態治理。
3、多用鄉土辦法
多用自然的辦法。多用一些尊重氣候、自然,就地循環、環保的自然辦法,巧妙解決問題;多用傳統的辦法。多用根據生產生活經驗長期形成的傳統辦法,學習傳統的精髓,它們經得起檢驗,更適合鄉村;多用中醫式的辦法。多用系統調理,針對具體問題的針灸式,植入式中醫辦法;多用長期在鄉村建設中形成的適合農村建設智慧的鄉村土辦法,少用洋辦法。
4、綜合全面發展
產業找準。鄉村產業重點要基于更高效、更生態、更智慧的農業;其次應該注重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針對有工礦、商貿、旅游基礎的鄉村,要更好地發揮,但不要村村搞旅游,村村搞工業。
環境宜居。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逐步完善;環境要干凈、整潔;風貌要美麗而有特色;鄉村環境還要有意境,達到詩意棲居,鄉村要建設的比城市更讓人向往。
文化自信。未來鄉村要讓大家有鄉村自信,把鄉村文化挖掘出來,特色彰顯出來。就像我們的鄉土文學和鄉土菜一樣,受到青睞和熱捧。鄉村要建一些高標準、能夠傳世的、充滿文化藝術價值的建筑,這對整個社會的推動有著用經濟眼光無法估量的價值。
回歸鄉村社會樸素人情美。傳統鄉村社會是按姓氏宗親建立而成,對鄉村的穩定和發展起到很大作用;鄉村是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熟悉是城市所欠缺的。未來鄉村要把這種東西恢復和保留下去,這是人的精神所在。鄉村的樸素人情美,淳樸善良,這些優良的東西一定在未來要振興。
5、激活鄉村的力量
我們要把鄉村能人吸引回鄉,多培養鄉村能人,多培育集聚人氣的產業業態;鄉村振興不是簡單地給予式的幫助,要把鄉村人的利益考慮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要把他們的思維方式摸透弄清楚,遵循他們的思路去引導,激活他們的創造力,自下而上,上下聯動;要多給他們提供低門檻的、低成本的空間,特別注重一些適齡人口的需求,多給他們發展機遇,政策上給予支持,激活自身造血能力。
6、整市(縣)推進
單個鄉村是規模小但內容復雜的,但是一定區域內的鄉村又是在相同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相當的共性,以區域為單位推進鄉村建設更經濟、系統、高效,以市縣為單位更利于統一部署,推進實施。
必須完成現行農村政策在實施對象上的轉變。在全國城鄉區劃不合理、城鄉各地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不匹配、村莊人口與農業從業人口相當不對應的情況下,我國農業農村政策體系內包含了許多矛盾,大量基礎性的信息不真實、不充分。信息失真使我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缺乏決策依據,甚至造成決策誤導。2017年,在東部某省某鎮做調查,注意到該鎮85%的道路被稱為農村道路,并按照相應的規范建設和管理,但實際上該鎮工廠林立,商貿繁榮,人口密集,農業從業人員只有5%左右。
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基于這種情形,現有農村政策也要轉變,一些政策要歸并為一般性的覆蓋城鄉的政策,一部分要轉變為城市發展政策,還有一部分要轉變為單純的農業產業政策。通過這個轉變,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才會更精準,更有利于提高城鄉融合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