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一走進寺院,哪怕還是帶著煩惱,也會馬上覺得寧靜,心就會沉淀下來開始思考。
寺院的鐘聲、出家人的誦經聲,讓我們的心得以安定。無論是金剛怒目還是菩薩慈眉,都能夠安撫人心,降伏煩惱,增添喜悅。

寺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建筑,是歷代高僧大德、出家僧侶、大眾信徒生活修行的地方。
作為一個文化載體,它有著上千年的深厚積淀,凝聚了中華文化的高度能量,既傳承著佛教文化,也在當下溫養著每一個有緣人。
寺院,是中華文明的展示窗口。出家人作為文化人守護著這個平臺,也為社會提供頤養性情之所在。
讓心靈得以舒緩,讓精神得以覺醒。在當今時代,佛教道場的社會功能還是非常有效的。
當我們走進寺院,以身心來體會這種力量時,就會找到一種精神歸屬感,甚至還有一種家鄉的歸屬感、國家的歸屬感。
我們會立刻意識到,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沐浴在中華文化之中,我們的國家擁有數千年的文明,這個文明就由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地傳承到現在。

有一首詩說“今月曾經照古人”,寺院也是這個道理。這樣一座寺院,或許我的爺爺、我的一代代祖先都曾在這里敬過香;或許某一位祖先又曾在這里布施過銀兩;而寺院里的某棵樹,或許又是祖先親手栽種、親手澆灌。
所以,看似這么一座寺院,實際上凝聚著太多的文化,濃縮了太多的歷史。它讓我們站在這一方土地上,就能超越時空看到我們的祖先,看到這個國家漫漫的歷史長河。
我們會發現,一個人一旦信佛,就會開始有一點情懷。佛教常說“愛國愛教”,這是在佛教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實現的,這是一種場景教育。
當我們進入這個場景,就會自然地生起“天地悠悠”的情懷,就會自然地擁有歷史高度、社會高度乃至生命的高度。
摘自2016年接待美國學生參訪團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