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悠久而厚重的傳統農耕文化,僅有博物館珍藏器物、存留記憶是遠遠不夠的,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傳承文化,教育后人,才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我們應該把中華農耕文化記憶傳承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對待,不僅要辦好實體博物館,還要進而建成數字博物館和智慧博物館,同時還應在開展調查研究、資料匯集、媒體傳播、活態呈現、開發利用、創新發展等方面努力,主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當為工作重點:

第一,國家有關部門對全國各地創建農耕文化專題博物館的熱情應予鼓勵和支持,加強宏觀指導,把握正確方向,促進健康發展。條件成熟時,加強館際溝通交流,引導和組織館際橫向聯合,互相借鑒,攜手共進。社會文化建設管理機構應重視發揮農耕文化博物館、展覽館的作用,通過一定方式和措施,使之更好地融入社會文化建設工作體系之中,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第二,切實加強學術研究,深入發掘傳統農耕文化的內涵。在重視整理和利用歷史存留的珍貴資料基礎上,要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針對傳統農耕時代尾部的深入研究,因為這個時期的傳統農耕文化最為成熟,它不僅承載著漫長農耕時代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成果,而且距離我們最近,最便于開展搶救性田野調查和實證研究。通過深入挖掘和整理,對傳統農耕文化進行系統性地扒梳,辨別良莠,提取精華,傳承弘揚。
第三,積極推動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開發應用和傳承發展。鼓勵和支持休閑旅游業開發利用農耕文化資源,通過器物展示、活態呈現、體驗感受、觀光采摘等手段,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從而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西安高陵大型農耕文化體驗園“高陵場畔”及其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就是成功的范例。這里每到周末游客可達數萬之眾,節假日更是摩肩接踵,異常火爆。

第四,多途徑推動優秀農耕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大力倡導現代傳媒、教育領域、文學藝術領域,以優秀農耕文化為素材進行宣傳教育和藝術創作。近年來許多電視臺和網絡新媒體以回歸自然、守望家園、傳承文化、莫忘鄉愁為主旨制作播出的欄目和作品,廣受歡迎。社會上陸續涌現的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旨的文學藝術作品和學術成果也頗受青睞。
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韓曉民的散文集《民間記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出版),社會反響強烈,先后獲得河南省民間文藝金鼎獎和第二屆“杜甫文學獎”;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開展的“農耕回望·文脈傳承”大型圖片巡展以及傳統兒童游戲夏令營等諸多活動,受到公眾廣泛歡迎。這些都充分說明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弘揚傳統文化,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總之,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值得關注,任重而道遠!